房裡 蔡振豐其人其事
蔡振豐(1862-1911) 又名見先,字啟運,號應時,苑裡人。 光緒17年(1891)新竹縣生員,第一名附生。 先人為苑裡仕紳蔡錫疇、曾戰洋兵有軍功,授五品頂戴。 咸豐三年,泉人在房裡庄之北建街衢,謂之新街; 全盛時期,鹽館年產二千石,染布業也非常發達, 房裡居民未方便進行商業活動,主要街道上地舖石板, 房子遍搭遮雨蓬,一時蔚為不見天街,熱鬧非凡。 咸豐五年,紳民陳植東與蔡錫疇提倡捐款築城。 房 […]
蔡振豐(1862-1911) 又名見先,字啟運,號應時,苑裡人。 光緒17年(1891)新竹縣生員,第一名附生。 先人為苑裡仕紳蔡錫疇、曾戰洋兵有軍功,授五品頂戴。 咸豐三年,泉人在房裡庄之北建街衢,謂之新街; 全盛時期,鹽館年產二千石,染布業也非常發達, 房裡居民未方便進行商業活動,主要街道上地舖石板, 房子遍搭遮雨蓬,一時蔚為不見天街,熱鬧非凡。 咸豐五年,紳民陳植東與蔡錫疇提倡捐款築城。 房 […]
康熙末年,有平和縣人賴天、賴帝、賴日明、賴福富等入墾於此。 乾隆年間,復有賴雲從、賴玩生、賴利生、賴振淵、賴寬等人, 自祖籍地平和縣心田鄉赤嶺來台中開墾 ……… 北屯區大規模開發始於清乾隆年間六館業戶, 當時六館業戶中的陳周文(實際開發者為其子陳元謀)分得陳平 (今陳平里一帶)以及四張犁(今四民、仁和里)一帶等地, 秦登鑑(實際開發者為其子秦阿生)分得三十張犁(今北屯里一帶); 清領時期,四張犁與 […]
十八世紀中葉,清乾隆13年(1748)左右,福建安溪縣 山坪地方旱災嚴重,人們為求活命,紛紛到外地發展。 乾隆15年(1750)劉世棠決定讓四子(秉洲、秉霢、秉經、秉盛) 隨同宗親渡海來臺灣發展。 四兄弟來臺,遂溯新店溪而上至景尾溪仔口, 再轉往十五份棲身。初到外鄉,舉目無親,加上生番出草之患 及毒蛇咬傷之慮,生活艱苦。 四兄弟們同心協力,墾地種茶,頗有成就。 到十八世紀末,劉氏拓墾的範圍已深入木 […]
大牛欄位在桃園縣新屋鄉靠海的偏遠地方,原來只是個小聚落。 顧名思義,牛欄是圍柵關牛的地方,大牛欄就是圍柵的地方很廣, 可以關很多牛的地方。 早年此地為何會有這麼多牛,乃因水草豐美, 有人在此放牧很多牛隻,因而得名。 先人到此之後,確實覺得這個地方很美,不但野草茂密, 而且遍地長滿蕃藷,水源不缺。 西望無邊之海洋,似乎故鄉隱隱可見,頓感心靈有所慰藉, 忘卻東渡時之生死風險,只覺眼前一片光明,離鄉背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