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江氏遷台始於明末,盛於清雍正、乾隆年間。 廣布臺灣各地,以臺北、桃園、彰化、嘉義為主。 台灣的江氏裔孫世代不忘祖根,與祖籍地關係較為密切。 江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 江姓是由古老的嬴姓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 江姓的起源可以從3000多年前周朝時代的江國, 一直上溯到舜帝時的伯益,甚至更早的顓頊帝。 據《通志氏族略》和《姓譜》記載, 江姓的始祖是顓頊帝的玄孫伯益之後。 伯益是舜 […]
台灣江氏遷台始於明末,盛於清雍正、乾隆年間。 廣布臺灣各地,以臺北、桃園、彰化、嘉義為主。 台灣的江氏裔孫世代不忘祖根,與祖籍地關係較為密切。 江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 江姓是由古老的嬴姓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 江姓的起源可以從3000多年前周朝時代的江國, 一直上溯到舜帝時的伯益,甚至更早的顓頊帝。 據《通志氏族略》和《姓譜》記載, 江姓的始祖是顓頊帝的玄孫伯益之後。 伯益是舜 […]
大牛欄位在桃園縣新屋鄉靠海的偏遠地方,原來只是個小聚落。 顧名思義,牛欄是圍柵關牛的地方,大牛欄就是圍柵的地方很廣, 可以關很多牛的地方。 早年此地為何會有這麼多牛,乃因水草豐美, 有人在此放牧很多牛隻,因而得名。 先人到此之後,確實覺得這個地方很美,不但野草茂密, 而且遍地長滿蕃藷,水源不缺。 西望無邊之海洋,似乎故鄉隱隱可見,頓感心靈有所慰藉, 忘卻東渡時之生死風險,只覺眼前一片光明,離鄉背井 […]
《史記》云:「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 姓者,所以統繫百世,使不別也。」 清代對臺灣歸化番何時開始實施賜姓政策,文獻雖然闕如, 不過當可推測是在「土番歸化」薙髮(即剃髮)納餉(鹿皮、小米)之後。 連橫《臺灣通史》記載: 「歸化熟番漸從漢俗,乃令薙髮,錫姓,以遵國制。」 乾隆23年(1758),諭令歸化平埔熟番應薙髮結辮(請參「社學」條), 並賜與潘、蠻、陳、劉、戴、李、王、錢、斛 […]
1603年陳第所寫的《東番記》還是1697年郁永河所著的《裨海記遊》, 都明確記載了17世紀前凱達格蘭族於臺北的活動紀錄。 相傳該族祖先是從本島最東境的三貂角登陸, 1694年發生康熙大地震時,仍為臺北地區最主要的住民組成部分。 雖然在此一時期,臺灣其他地區已歷經荷治,鄭氏王朝,清朝統治, 但臺北市仍為平埔族聚居的未開墾平原。 除了1632年,80多名西班牙人組成的探險隊曾短暫入內, 前往該族北投 […]
泰戈爾(Robīndronāth Ṭhākur,1861—1941),孟加拉族人, 是一位英屬印度詩人、音樂家、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在西方國家,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 哲學家,但在印度則兩者皆是,因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 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他的 […]
竹北文興路有一個區塊的林氏聚落, 是乾隆年間追隨 林先坤來台拓墾的饒平族人林孫檀的後人所定居的聚落。 當時由於林孫壇家族人丁漸旺, 嘉慶10年(1805),林孫檀的三子林象賢和四子林象明 移居於六張犁附近的芒頭埔,並興建「忠孝堂」公廳, 由於創建年代略晚於六張犛林先坤家族的善慶堂, 因此被族人稱為「新瓦屋」。 林象賢育有六子,被稱為「上六房」; 林象明育有四子,稱為「下四房」,合稱十大房。 族人以 […]
錢泳(1759-1844) 原名錢鶴灘,字立群,號台仙,一號梅溪, 清代江蘇金匱(今屬無錫)人。早年客居畢沅幕僚。工篆、隸,精鐫碑版, 「作印得三橋(文彭)、亦步(吳迥)風格」,終其一生以訪碑、刻帖、 著述為樂,齊學裘《見聞隨筆》云: 「錢梅溪能詩,工書,縮本唐帖,至其分書,一味求媚, 不求古雅,名雖遠播,終不近古」。 嘉慶二年(1797年)二月完成小楷《晝錦堂記》。 晚年時用八分書寫《十三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