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局於1896年頒布「台灣礦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國民 才能經營礦業,剝奪了台灣本地人的採礦權利。 同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基隆山的礦區,以基隆山的南北軸線為界, 分為東區的金瓜石礦山及西區的瑞芳礦山(即九份礦山), 礦權則分別由日本商人田中長兵衛的「田中組」 及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所取得。 藤田傳三郎(1841-1912)為日本山口縣人,因參與倒幕有功, 被明治政府列為軍方御用商人。 18 […]
金瓜石礦山之 發展歷程
田中長兵衛(たなか ちょうべい),生於1858年,卒於1924年。 田中長兵衛為北海道釜石礦山所有人,原名田中安太郎(たなか ちょうべえ), 其父田中長兵衛逝世之後,安太郎繼承長兵衛名號,人稱第二代田中長兵衛。 田中長兵衛與日本政府關係良好,為跟隨日本殖民台灣而來的「御用商人」。 1896年日本頒布〈台灣礦業規則〉,以地圖上通過基隆山正南北軸線為界, 分成東西兩個部分,田中長兵衛取得金瓜石礦山礦權 […]
銅鑼 澗窩 李應龍家族
銅鑼鄉開拓始於清乾隆初年,粵人藍之貴率族人三十餘戶, 墾荒地、斬荊棘、闢田園,結廬舍於竹仔林(現在的竹森村一帶)。 乾隆十年(1745),彰化豪強王桂麟嫉其有成,乃向官府偽報藍之貴為匪首, 其廬全為匪窩,即率領官兵征剿。因寡不敵眾,所過之處被焚掠一空, 最後殘餘廬舍三棟,故有「三座屋」之稱。 乾隆十二年廣東嘉應州鎮平人,吳士貴、吳榮芳,繼藍之貴之後, 廣招移民,跟循其墾闢舊跡,由芎蕉灣(今朝陽村) […]
台灣日曬鹽場之發展歷史
臺灣原不產鹽,原住民早期多以土產與外來商貿船隻交換食鹽。 荷蘭統治時期,島內用鹽主要仍依賴外來供給,但文獻上已有 煎煮海鹽及築鹽埕天日曬鹽的記載, 地點就在臺江內海最南端七鯤鯓附近名為瀨口的地方。 瀨原意為沙或石頭上淺而急的流水, 瀨口因地形及鄰近河海交界得名,鹽場設立最早。 明鄭時期,據傳諮議參軍陳永華教導民眾改良築埕引海水曬鹽方法, 重建瀨口鹽田,並在洲子尾新設鹽埕,提高產量與品質,是為臺灣日 […]
連姓 上黨堂號由來及入閩概要
黃河流域兩岸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從夏商週三代到魏晉時期, 黃河兩岸的中原地帶,一直是經濟文化和科學文明高度發達的發祥地區。 那時,長江南岸多數地區尚未開發,處於蠻荒狀態,人口也很稀少。 西晉未(317)中國北方發生了持續300年的大戰亂, 北方人民開始從黃河兩岸的中原地帶向南遷移, 開始了對長江以南的大規模開發。 在這場300年戰亂中,中原地帶的許多地方, 不斷出現《晉書·食貨志》説的白骨蔽野,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