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50年間,台灣北部大開發,因此居住於此的 泰雅族只好被迫遷往更南的內陸山地,而平埔族人則 慢慢的漢化與新移民共同墾殖這塊新興的土地。 後來,這些墾民就將這一帶村莊統稱為澗仔壢庄。 所謂澗仔壢是因為村內有老街溪、新街溪由南向北 縱貫形成兩大澗谷,所以稱之為「壢」; 後來又因為此地位於昔日北部兩大都市-竹塹(新竹) 和淡水(原指新莊,後指臺北)的中途,為來往行旅休息的地點, 所以又取其「中」字, […]
虎茅莊地域之拓墾及發展
在廣義桃園臺地之北部,其東北隅為林口臺地(坪頂臺地); 大多地域居番仔寮臺地之北半部。境內有南崁溪及其支流茄苳溪, 從東南方向西北方貫流。 本區一帶係乾隆初葉,粵籍薛啟隆結合墾戶所墾,初稱「虎茅莊」, 後來有移民在此遍植桃樹,花期紅雲搖曳,乃改稱「桃仔園」。 一直至光緒年間「桃仔園」與「桃園」並稱。 光緒十四年清丈魚鱗冊上登載為「桃園」。 清末光緒二十年前後,本區轄域屬台北府淡水縣桃澗堡轄域; 日 […]
新屋 大牛欄 葉五美家族
大牛欄位在桃園縣新屋鄉靠海的偏遠地方,原來只是個小聚落。 顧名思義,牛欄是圍柵關牛的地方,大牛欄就是圍柵的地方很廣, 可以關很多牛的地方。 早年此地為何會有這麼多牛,乃因水草豐美, 有人在此放牧很多牛隻,因而得名。 先人到此之後,確實覺得這個地方很美,不但野草茂密, 而且遍地長滿蕃藷,水源不缺。 西望無邊之海洋,似乎故鄉隱隱可見,頓感心靈有所慰藉, 忘卻東渡時之生死風險,只覺眼前一片光明,離鄉背井 […]
清領時期之平埔族賜姓政策
《史記》云:「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 姓者,所以統繫百世,使不別也。」 清代對臺灣歸化番何時開始實施賜姓政策,文獻雖然闕如, 不過當可推測是在「土番歸化」薙髮(即剃髮)納餉(鹿皮、小米)之後。 連橫《臺灣通史》記載: 「歸化熟番漸從漢俗,乃令薙髮,錫姓,以遵國制。」 乾隆23年(1758),諭令歸化平埔熟番應薙髮結辮(請參「社學」條), 並賜與潘、蠻、陳、劉、戴、李、王、錢、斛 […]
臺北地區都市發展之概要
1603年陳第所寫的《東番記》還是1697年郁永河所著的《裨海記遊》, 都明確記載了17世紀前凱達格蘭族於臺北的活動紀錄。 相傳該族祖先是從本島最東境的三貂角登陸, 1694年發生康熙大地震時,仍為臺北地區最主要的住民組成部分。 雖然在此一時期,臺灣其他地區已歷經荷治,鄭氏王朝,清朝統治, 但臺北市仍為平埔族聚居的未開墾平原。 除了1632年,80多名西班牙人組成的探險隊曾短暫入內, 前往該族北投 […]
泰戈爾 詩集及名句精選
泰戈爾(Robīndronāth Ṭhākur,1861—1941),孟加拉族人, 是一位英屬印度詩人、音樂家、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在西方國家,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 哲學家,但在印度則兩者皆是,因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 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他的 […]
竹北 新瓦屋 林孫檀家族
竹北文興路有一個區塊的林氏聚落, 是乾隆年間追隨 林先坤來台拓墾的饒平族人林孫檀的後人所定居的聚落。 當時由於林孫壇家族人丁漸旺, 嘉慶10年(1805),林孫檀的三子林象賢和四子林象明 移居於六張犁附近的芒頭埔,並興建「忠孝堂」公廳, 由於創建年代略晚於六張犛林先坤家族的善慶堂, 因此被族人稱為「新瓦屋」。 林象賢育有六子,被稱為「上六房」; 林象明育有四子,稱為「下四房」,合稱十大房。 族人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