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履貞(1796一1820),字閒泉, 號閒雲, 浙江秀水人, 清嘉慶年間書法家。
趙魏《書學捷要·序》曰:閒雲以布衣而工書法 ,嘗纂《書學捷要》一篇,殫思古法, 發揮意旨,
于孫過庭《書譜》尤精研確核, 辨析徽茫, 發前賢秘奧, 為後學津梁 。
茲將書學捷要摘錄於後:
書有六要:
一 氣質。人稟天地之氣,有今古之殊,而淳漓因之;有貴賤之分,而厚薄定焉。
二 天資。有生而能之,有學而不成,故筆資挺秀穠粹者,則為學易;若筆性笨鈍枯索者,則造就不易。
三 得法。學書先究執筆,張長史傳顏魯公十二筆法,其最要云: 第一執筆,務得圓轉,毋使拘攣。
四 臨摹。學書需求古帖墨跡,模摹研究,悉得其用筆之意,則字有師承,工夫易進。
五 用功。古人以書法稱者,不特氣質、天資、得法、臨摹而已,而功夫之深,更非後人所及。
伯英學書,池水盡墨; 元常居則畫地,臥則畫席,如廁忘返,拊膺盡青;永師登樓不下,四十餘年。
若此之類,不可枚舉。而後名播當時,書傳後世。
六識鑑。學書先立志向,詳審古今書法,是非灼然,方有進步。
六要俱備,方能成家。若氣質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艱,而入門不易;
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
識鑑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
然造詣無窮,功夫要是在法外,蘇文忠公所謂「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是也。
夫運者,先運其心,次運其身,運一身之力,盡歸臂腕,堅如屈鐵,注全力於指尖.運之既久,
俾指尖勁捷,運筆如飛,迨乎至精極熟,則折釵、屋漏、壁坼之妙,自然具於筆畫之間,
而畫沙、印泥之境於是乎可得矣!
或問:「周身之力如何可到?」曰:「臂肘一懸,則周身之力自至矣。」
歐陽文忠公謂東坡先生曰:「當使指運筆而腕不知。」此言極運腕之致。
書之大耍,可一言而盡之。曰:筆方勢圓。
方者,折法也,點畫波撇起止處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
圓者,用筆盤旋空中,作勢是也,圓出臂腕,字之筋也。
故書之精能,謂之遒媚,蓋不方則不遒,不圓則不媚也。
書貴峭勁,峭勁者,書之風神骨格也。書貴圓活,圓活者,書之態度流麗也。
橫畫起輕而收重,豎畫起重而收輕。古人謂橫畫豎起,豎畫橫起,此言似難解而易知也。
蓋書中筆畫,必有棱側方筆,即三折勢是也。
如豎畫之起,其上須有方勢,方則左右皆有稜角;左右既有稜角,則似橫起,非真正橫起也。
橫畫之理亦然。
故學書第一執筆,執筆欲高,低則拘攣。執筆高則臂懸,懸則骨力兼到,字勢無限。
雖小字,亦不令臂肘著案,方成書法也。
學書要識古人用筆,不可徒求形似,若循牆依壁,只尋轍跡,則疵病百出。
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及乎書道既成,則畫沙、印泥,從心所欲,無往不通。
所謂因筌得魚,得魚忘筌。
書法勁易而圓難。夫圓者,勢之圓,非磨棱倒角之謂。乃八面拱心,即九宮法也。
然書貴挺勁,不勁則不成書,藏勁於圓,斯乃得之。
分書乃變古隸而為之者,以楷法而用篆筆,筆鋒中出,藏鋒斂鍔,惟用波撇以伸之,
與真書「永」字八法用筆不同。
訣曰: 方勁古折,斬釘截鐵。然筆畫要須俯仰起伏,參以篆意,始有生動之趣。
學書不辨八分楷法,難免庸俗。蓋八分實兼眾體之長,能悟此理,方足法書。
夫書雖多體,而用筆一也,然筆意可參,而形體不可雜亂也。
書有筋骨血肉,前人論之備矣,抑更有說焉? 蓋分而為四,合則一焉。
分而言之,則筋出臂腕,臂腕須懸,懸則筋生;骨出於指,指尖不實,則骨格難成;
血為水墨,水墨須調;肉是筆毫,毫須圓健。血能華色,肉則姿態出焉;
然而肉生於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
凡學書,需求工於一筆之內,使一筆之內,棱側起伏,書法具備;
而後逐筆求工,則一字俱工;一字既工,則一行俱工;一行既工,則全篇皆工矣。
斷不可湊合成字。
歐陽正書,刻勵勁險,碑字偏於長;顏魯公正書,沉厚鬱勃,碑字偏於肥;
褚河南深於用筆,字勢似軟弱;李北海筆畫遒麗,字形多寬闊不平;米襄陽奇逸超邁,體勢似疏散;
蘇文忠公書,得晉、宋風格,用筆豐而多扁;趙文敏雖摹二王碑刻,頗似張司直。
然各家書法,真書與行書不同,碑字與小楷異形,當究其用筆,弗僅摹形似。
歷觀古帖,凡長畫皆平,是以行間整齊,無傾側之患。
唯李北海行書,橫畫不平,斯蓋英邁超妙,不拘形體耳。
孫虔禮草書《書譜》全法右軍,而三千七百餘言,一氣貫注,筆致俱存,實為草書至寶。
初學草書,但置帖於前而畫之,先盡其勢,次求其筆,令心手相應,乃是捷徑。
若遽伸紙研墨,對帖描摹,輒至畏難而退。
前人評書,亦有偏徇失實、褒貶不公處,
至於趙文敏書法,雖上追二王,為有元一代書法之冠,然風格已謝宋人。
至詆以「奴書」者,李伯楨之失實也;
譽之以祥雲捧日,儀鳳沖霄者,解學士之偏徇也。
學書要識古人用筆,不呵徒求形似,若循牆依壁,只尋轍跡,則疵病百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