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北地區自清乾隆年開發後,彩繪相關課題甚少受關注,有清一代文獻隻字未提,
日治大正年始見洪寶真(1898)和吳烏粽二人。洪、吳俱是艋舺人,其職場蓋以台北老城區
鄰近聚鄉鎮為主,如艋舺、士林、大稻埕、松山一帶,兩人皆擅樑枋彩繪的堵頭圖案設計施工,
如觀察其堵頭圖案作品形式風格,皆近潮州大埔匠司手法影響下的趣味,
有構圖嚴謹、繁複及設色華麗多彩的特徵……
其中吳烏粽以專擅的「包巾」圖案畫為時人所重,大正年曾攜子吳萬居(1910)、徒黃榮貴聯袂
彩繪艋舺龍山寺。
由於年代久遠,洪寶真的作品可說是已不復可見…..
洪寶真人稱憨司,台北艋舺人,享年63歲,為台北地區著名的彩繪司傅。
關於洪寶真的生平所知不多,僅知他只擅長堵頭畫作,因此當他承包工程後必須與畫堵內
的司傅合作,早期的合作對象為來自泉州的吳烏棕及吳萬居父子、或是黃榮貴等 。
臺北臺北艋舺龍山寺、清水祖師廟、青山宮等原有其作品。然多已重繪。
淡水祖師廟的門神原為洪寶真所繪, 之後已由其徒莊武男重繪;
前殿彩繪係由其子洪詩榮主繪,因沿用其父之畫稿,約略可窺見洪寶真的個人彩繪風格。
出生於大橋頭的 許連成(1919一2002),13歲起師承祖父許章瑞、其父許友(1898),
18歲即出道,專職建築油漆彩繪及紙本畫作,亦擅信仰宗教神像畫和相關祭器等物製作,昭和20年
(1945),曾隨洪寶真施作艋舺龍山寺彩繪,也與黃榮貴合作承攬彩繪工程,在台北一帶尊為畫師,
一生中承製台北縣市無數大小祠廟彩繪,如:
艋舺龍山寺、地藏王廟、高氏、黃氏宗祠、青山宮、祖師廟,大龍峒保安宮、孔廟,霞海城隍廟,
台北市天后宮、大稻埕慈聖宮、景美集應廟,桃園景福宮、壽山巖觀音寺等,
晚年足跡亦及於南投和花宜等寺廟……
南坎五福宮的彩繪 早期為鹿港名師郭新林的族人 郭佛賜所繪,現今作品多為許連成父子所繪,
尤以三川殿之門神為北部名師許連成所繪,而後殿則為李登勝所繪,均為一時之選的傑作。
彩繪故事多為神仙故事或取自於「西遊記」、「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等 ;
大溪福仁宮同樣保存有彩繪大師許連成、李登勝對場作品,
在宜蘭利澤簡的廣惠宮的彩繪也是大師的作品……
觀察其彩繪作品風格,不難發現其揉雜不少潮州匠司慣用多色彩、繁複構圖和線條貼金的亮麗作風,
在人物如門神造形表現則較為拘謹而形制化,圖案化呈現手法明顯。
莊武男(1942- ) 字文星,業界稱他為阿男司,台北縣淡水鎮人,為北部著名彩繪司傅。
莊武男出生於務農之家,從小喜愛繪畫,16歲時透過親戚的介紹,投入當時新莊彩繪司傅
洪寶真的門下習藝,並經常與台南及新竹地區的彩繪司傅合作,
廟宇修建的彩繪工程中常有「對場」的施作模式,主要目的是要讓優秀的彩繪畫師相互較勁。
廟方會先將彩繪工程區分成前後或左右兩部份,分別發包給不同的彩繪畫師承接,並規定在
一定的預算與工期內完成彩繪工程。「對場」開工後會利用帆布區隔雙方,彩繪畫師在無法
預期對方作品的品質高低時,大多會奮力的展現個人最佳的畫工與巧思。
阿男師在學徒期間就開始參與「對場」的較勁,從最小但最能展現彩繪畫師精彩實力的「門神
對場」開始到「前殿對場」,互有輸贏,從對場的較量中學習到更扎實的畫功。
民國 56 年在台北保安宮後殿、民國 59 年金包里慈護宮、民國 60 年松山媽祖廟中殿後殿
皆是與許連成的對場,和民國 63 年在關渡宮與卓福田的對場等,都是當時台北地區彩繪界令人
津津樂道的大事。
近年來願意從學徒起步並經三年四個月歷練的年輕人已難尋,且原有徒弟們也各自立門戶,
莊武男己多年未實際參與廟宇彩繪工程。
但基於對傳統藝術的熱忱不滅,進而轉對古董與民俗藝品的收集,並成立「滬尾文物展示中心」、
「滬尾文物學會」及「臺北縣民俗文物學會」並擔任該會第一任會長,
對淡水地方上的文化藝術推廣教育盡心盡力。
(完)
請問可有書藉是介紹這些大師的事蹟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