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丁卯)蕭宏樑榜:臺灣府鳳山蘇峨。 (一作莪)(縣學附生,原籍泉州)。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潘金卣榜:臺灣府鳳山包星煥。 (鳳山採訪冊作邑星燦)(縣學附生,閩籍)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鄭基生榜:臺灣府王璋(府學附生,閩籍,有傳)。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余正健榜:臺灣府鳳山王際慧(閩籍,縣學附生,龍溪教諭)。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施鴻綸榜:臺灣府臺灣縣王茂立(龍巖教諭)。
科舉考試本來是行之全國的考試制度,各地都是一致的。但臺灣的科舉考試,卻有不少特殊之處。
福建省鄉試即舉人考試,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開始舉行。在京城舉行的會試及殿試即進士考試,
則自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才開始舉行,已經晚於中國內地各省數十年之久。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之後,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停止科舉又早於
中國內地各省十年。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納入清福建版圖,康熙二十五年(1686)定學制,臺灣府學歲進
文武童生員額各二十名,臺灣縣、鳳山縣、嘉義縣三縣學,各為歲進文武童生員額十二名。
康熙二十六年(1687)定鄉試,以另編「至」字號,保障名額取中一名舉人。
所以臺灣府有舉人,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科蘇莪開始,
有進士則遲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王克捷才算開始。
根據學者研究 , 清領時期全臺灣共出過251名舉人,其中又以泉州籍人居多。
泉州城內人蘇峨,於康熙二十六年以鳳山附生應試,成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名舉人。
惠安人王璋,康熙三十二年以臺灣府學附生應試,成為臺灣歷史上第三名舉人,官至監察禦史,
並曾參與高拱乾編修《臺灣府志》。
另因居民多來自福建和廣東,語言、風俗習慣相同,因而學子間的寄籍、冒籍應考問題層出不窮。
乾隆元年至二十年,就有10多名晉江人以臺灣生員赴試,考取舉人。
日治時期,臺灣仍有不少讀書人內渡到中國應試考取功名。
因此 , 截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為止,臺灣真正出的舉人可能不只前述之人數 ;
況兩岸人民往來不斷 , 著實難以去界定其學籍 …….
謹依台灣通志選舉篇中所載一一探求 ,
進一步釐清有清一代台灣舉人的蛛絲馬跡。
根據一塊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收藏的蘇峨和夫人的合葬墓誌銘中指出:
昔閩之科目,歐陽詹開其先,今臺之科目,巍庵開其先,俱稱盛事……
據墓誌銘上的文字記載:
蘇峨 , 同安人,蘇家世代為官,蘇峨是宋代宰相蘇頌的後裔。
康熙二十六年(1687),轄屬於福建的臺灣府首次參與科舉考試,
蘇峨即代表福建省台灣府鳳山縣來到福州參加科舉考試,並且成為台灣府考中舉人的第一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 蘇峨與夫人合葬于朔風裏十四都後倉保洋塘鄉。
《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指出:
福建人民移居臺灣的時間,究竟始於何時,文獻上確難找到具體依據。由於地理位置的接近,
閩人之往台,當較他省為早。但另一棘手的問題是,一些文獻的記載中,往往以泉州府名包括
所轄五縣名。如此一來,無論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任何一縣人,都可稱為泉州籍,
要清楚分辨出籍貫,尤其困難。
網路上有資料記載 :
王璋,惠安沙格人,王忠孝侄孫,康熙三十二年(1693)舉於鄉,康熙三十四年(1695)
應巡道高拱乾之聘,與王弼、張銓等十四人編纂《臺灣郡志》。
府志有傳曰: 王璋字昂伯,臺灣縣人。善文。康熙三十二年,舉於鄉,為邑士登賢書之始。
臺灣初啟,府志未修,璋豫求文獻藏諸家。三十四年,巡道高拱乾議修志,聘任分修。
璋與邑貢生王弼、生員張銓等十四人,入局任事。志成,拱乾大喜。臺灣文獻之存,璋有功焉。
嗣出任雲南宜良縣,潔己愛民。丁母艱將歸,百姓籲留巡撫。璋素服從間道旋。服闋,任湖廣房縣
,尋陞主事,遷監察御史,以骾直聞。後卒於官 。
按: 王忠孝,字愧兩;泉州惠安人,登明崇禎戊辰進士。初投戶部主事,以抽分密雲,疏劾
宦監忤旨,廷杖下獄。後戍邊,士卒千余赴都門泣留者三年,乃免。及奉謫家居,杜門不出。
弘光元年,起授紹興知府,轉至院副。明年,隆武建號于閩中,又轉兵部侍郎,總督軍務;
賜尚方劍,便宜行事。至甲辰年,同盧若騰到台;不圖宦達,澹如也。
惟日與流寓諸人肆意詩酒,作方外人。歲在丁未,卒于台。
今其侄孫際慧補餼鳳庠、璋登癸酉賢書。
由上面一段文字說明可知王忠孝最後卒於臺灣 ;
而康熙二十二年舉人王璋及康熙三十五年的舉人王際慧均為其姪孫 ……
(因此可認定兩人均為閩籍、即泉州府惠安籍)
除此之外 ,有關王璋、王際慧的記載就再也難覓 。
至於本篇提列的包星煥、王茂立則資料幾近闕如 ;
一般咸信與其他幾位之出身大致雷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