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年(辛卯)許斗榜:臺灣府楊阿捷(晉江人。惠安教諭)、諸羅王錫棋(晉江人)。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江日昇榜(是年三月鄉試,八月會試):臺灣府臺灣縣楊朝宗。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林廷選榜:臺灣府陳飛。
清制凡科舉考試,各省參加考試的生員名額以及錄取名額,均有限定,錄取之規定亦有別。
參加考試,必歸於本籍投考,不得越籍赴試。但有的考生為了取巧投機,假冒他省之籍投考者,稱之冒籍。
臺灣入清,初設 道,巡臺御史夏之芳建議福建鄉試專立臺字號,使台籍生參加福建鄉試得以保證每科
鄉試都有臺灣籍生員中試。
後來泉、漳人認為平埔先民漢文程度較差,想利用漢文優勢,
在台灣以寄籍生身份參加考試與台籍生爭取錄取名額。
『續修臺灣府志』人物志鄉貢篇記載: 凡考取之進士、舉人、附生、附生陞廩生,廩生陞歲貢生
(含恩貢生 )、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與例貢、武進士、武舉等名目之秀才都是在地生,
都是台籍生,若是泉、漳生都有註明原籍。
雍正五年閩浙總督更是上奏清朝廷取消泉、漳各處寄籍生,以免占台生缺。
可見在雍正朝之前 ,寄籍參加考試的比例即高 …..
再則 , 早期臺灣郡志併於福建通志之下, 編纂自然易於混淆而難以界定 ;
以至於不易去判定科舉人物的真正歸籍 ?
續修臺灣府志卷十二舉人篇,康熙五十年辛卯(許斗榜):楊阿捷(府學附生。惠安教諭)。
福建晉江楊氏族譜謂:『芙蓉楊氏在歷史上遷移開拓台灣的族裔數量不少,僅就宗譜《芙蓉楊氏
歷代爵祿》篇記載,就有:西安後安哲齋公派二十六世楊阿捷.字慶衡,台灣廩生,晉江人 ;
康熙辛卯科中式舉人,任惠安縣學教諭。』
明明是福建晉江人,怎麼又是台南府城人。有學者即對此提出疑義。
(看來就是寄籍的吧?)
芙蓉楊氏在歷史上遷移開拓臺灣的族裔數量不少,
宗譜《芙蓉楊氏歷代爵祿》篇有記載:
長房二十六世楊一性,字慶用,臺灣鳳山縣廩生。
二房長房二布澤派二十八世楊拔元,字爾德,諸羅邑庠生;
二十九世楊佩瑞,字宗義,嘉義邑庠生; 楊朝拔,字宗舉,彰化縣武生;
三十世楊國楨,字孫其,彰化縣庠生; 楊國泰,字孫遠,彰化縣武生; 楊國寧,字孫口,彰化縣武生。
二房西湖公派二十七世楊高飛,字弼侯,臺灣鳳山庠生,歸晉江籍。
西安後安哲齋公派二十六世楊阿捷.字慶衡,臺灣廩生,康熙辛卯科中式舉人,任惠安縣學教諭。
二十七世楊遇,字昌侯,臺灣庠生,歸晉江籍。
除此之外, 並無太多有關楊阿捷的資料…..
《諸羅縣志》、《重修臺灣府志》曾載王錫祺係諸羅縣附生,於康熙五十年(1720)考取舉人。
網路搜尋王錫棋之資料 , 普遍出現下列的訊息 :
王錫棋 ,漳州人,康熙末年入墾淡北唭哩岸。由於唭哩岸的拓墾,帶動了北投、關渡一帶的開發,
使這一帶成為閩南人在臺北盆地最早開拓之地。
資料記載 : 康熙末年有福州人林永躍、王錫祺率大批移民來台,並與原居此地之平埔族人達成協議,
以關渡、唭哩岸(屬於芝蘭二堡)為基地,大規模開拓墾殖,因此《淡水廳志》記載曰:
「淡水開墾,自唭哩岸始」。
臺北地區之墾戶,早自永曆末年即赴今北投唭哩岸一帶拓墾,是臺北開墾的肇始者…..
士林一地於清康熙末年時,已陸續有原芝蘭二堡、唭哩岸之漳州、泉州漢人移民移入,並自
原居於此之平埔族麻少翁社取得此地,開始積極開墾附近之荒埔地,並取名為「八芝蘭林」。
之後「八芝蘭林」逐漸簡化成「八芝林」或「芝蘭」,甚至因為近音轉訛而被寫為「霞林」或
「下樹林」,最後,基於此地文人眾多成林之意而定名為今日之「士林」。
有資料記載: 舉人王錫祺和農民合築的「七星墩圳」此後陸續闢築圳路有「福德洋圳」、「番仔
井圳」、「水 頭圳」、「水磨坑圳」、「八仙圳」、「唭哩岸圳」、雍正年間芝蘭堡(今臺北市
士林區)一帶所開築的水圳。由業戶舉人王錫祺與佃戶合資興築,其水自七星墩西流至橫溪及芝蘭堡,
灌溉芝蘭堡一帶田園。
雙溪圳亦取七星墩圳水源,由業戶鄭維謙及佃戶共築,灌溉芝蘭堡一帶田園。…..
除此之外 , 就再也沒有更多的記錄…..
至於楊朝宗及陳飛二位舉人 , 相關資料就更為闕如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