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癸卯)恩科廖學信榜(三月鄉試,八月會試):臺灣府王世臣。   

雍正四年(丙午)吳士拔榜:臺灣府臺灣縣莊飛鵬(安溪人。浦城教諭)。   

雍正七年(己酉)陸祖新榜:臺灣府鳳山陳文苑。   

雍正十年(壬子)葉有詞榜:臺灣府鳳山廖殿魁。   

雍正十三年(乙卯)黃元寬榜:臺灣府臺灣縣陳邦傑、石國球(海澄教諭)。

臺灣入清,初設道,巡臺御史夏之芳建議福建鄉試專立臺字號,使台籍生參加福建鄉試得以

保證每科鄉試都有臺灣籍生員中 試。 後來泉、漳人認為平埔先民漢文程度較差,想利用漢文優勢,

在台灣以寄籍生身份參加考試與台籍生爭取錄取名額。

雍正五年閩浙總督更是上奏清朝廷取消泉、漳各處寄籍生,以免占台生缺。

宮中檔案閩浙總督高其倬 雍正五年七月八日(上奏)『『為奏聞臺灣各學寄籍諸生宜歸本籍事』:

臣查台灣府、縣各學所有生童、 歲科二試歷來俱係臺灣道考試,往日因臺地新闢,讀書者少,

多係泉、漳各處之人應試, 進學之後仍歸本處居住(即回泉、漳居住),應試之時渡海而往,試畢

復回,每人帶小廝一名給照前往,日久弊生。』

冒籍之浮濫情形 , 由此可見一般…..

續修臺灣縣志卷三  學志 舉人篇中記載: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廖學信榜:王世臣(本姓陳。府學中式)。   

雍正四年丙午吳士拔榜:莊飛鵬(府學中式。浦城教諭)。  

雍正十三年乙卯黃元寬榜:石國球(海澄教諭)、陳邦傑(府學拔貢中式)。

鳳山縣採訪冊記載:

雍正七年己酉(陸祖新榜):陳文苑 (閩籍,癸卯拔貢)。 

雍正十年壬子(葉有詞榜):廖殿魁(閩籍,己酉拔貢) 

其中有關舉人王世臣。網路搜尋無相關資料 ;

至於莊飛鵬 …..

《安溪縣志》記載: 莊飛鵬 ,依仁里人,雍正四年從臺灣學考中舉。曾任浦城縣教諭。

除此之外 , 也就毫無資訊…..

高雄林園區有一段跛腳進士鄉野傳奇,

查有一處廖姓進士墓,乾隆年間修建,民國六十年重建,極可能就是這為傳說中的進士之墓。

文史人士考究發現,廖殿魁為雍正七年(1729)拔貢, 雍正十年(1731)舉人,有可能死後誥封。

鳳山縣採訪冊記載: 雍正七年己酉:廖殿魁 縣學,閩籍,廩生,壬子中式,有傳。

傳曰:  廖殿魁,邑拔萃生。雍正壬子,舉於鄉。每作文,未嘗起草,得題後,拈毫佈置,不知者

以為得意疾書也,就而視之,則畫一鹿於紙。鹿成,即信筆謄真,無不惟妙惟肖。如鹿昂頭,必從

高處落想;鹿俯首,必從低處詁題。至於臨水照形,則對面烘托也。回顧斜睨,則反面、旁面生情也。

他若安步徐行,則翥鳳翔鸞,自然合度。奔馳疾走,則生龍活虎,不可捉摸。峙立沙邊,文必從容

而鎮靜。偃臥草際,文必清麗而芊綿。故習見者,但觀其鹿之神情,即可定其文之品概。

然以年湮代遠,卒莫能詳其行誼。惟畫鹿成文一事,世競傳為美談云。

按: 劉良璧 (生卒年不詳),字省齋,清湖南衡陽人,1724年進士。

1727~1730年任諸羅縣知縣。1738年,由漳州知府調陞臺灣府知府。

1739年,以臺灣知府護理臺灣道,1740~1743年任福建分巡臺灣道,任滿以丁憂去職離臺。

在臺任期合計近10年,臺灣道任內與臺灣知府錢洙(生年不詳,號恪齋,清浙江嘉興人,廕生,

1740~1742年任臺灣知府,以疾卒於任。)延攬在地士紳耆宿共同纂修臺灣府志,有舉人陳輝

任分輯,貢生施士安任監刻,1740年10月起,迄1741年5月完成,費時半年餘,

學界稱之為「劉志」。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詳批載明 : 

福建分巡臺灣道劉,為德教之涵濡益深,郡乘之興修宜亟事。

乾隆五年九月十三日,據臺灣舉人陳邦傑、石國球、陳輝、貢生黃名臣、施士安、楊清時、

監生陳天棟、王紹堂、陳廷魁、生員范學洙、方達聖 …共13人,以臺灣開墾日多、北部增設廳縣

及四十餘年未重修為由,呈請重修…..

可見當時的科舉文人多數參與此次的編纂 ……

陳邦傑,字俊千,雍正乙卯科舉人 ,乾隆庚申年,偕拔貢生黃佺等分修「府志」。

按: 黃佺,字半偓,臺邑人,居府治,雍正十年拔貢生,乾隆五年與舉人陳邦傑分修《府志》。

素好談詩,著《草廬詩草》二卷、《東寧遊草》一卷,已佚,唯存數首。

廈門鼓浪嶼上的日光巖勝景聞名四方,古往今來,一直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

他們陶醉於這天風海濤中,吟詩作賦,留下不少珍貴的手跡。

日光巖又稱龍頭山,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海相望,一龍一虎把守廈門港,稱之為龍虎守江。

這裏原有一座旭亭可惜早已垣毀。

舉人石國球曾寫過一篇遊記《旭亭記》,即描寫日光巖之美景盛況:

山羅海繞,極目東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為梵剎呈奇。蹬道巨石夾峙,森嚴壁立,

海風穿弄,頓有九夏生寒之意。

如此之外 ,其他人事典故 ,則多所闕如……

至於陳文苑 , 則搜無相關資料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