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恩科葉畊心榜:臺灣府鍾洪誥(粵籍)、陳宗璜、臺灣吳敦德、詹道新。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黃維岳榜:臺灣府黃廷祜(驤雲子,粵籍)、鄭如松、嘉義放大猷、淡水許超英。
「慶昌行」開基祖陳克勸(1775-1861),字泰卿;又名福開,創設「慶昌」商行,初以航運貿易,
後轉收租為業,後代再擴增為銀行業大股東。 陳克勸於嘉慶十年(1805) 渡海至鹿港,年方三十歲,
於清道光年間,創設「慶昌行」,乃鹿港與廈門之「廈郊」領導商號,執「廈郊」之牛耳於一身,
威領一百多家廈郊商行,為後繼「日茂行」之時代經營領袖人物……
道光、咸豐年間為陳家鼎盛期,曾擁有鹿港十五家店面,佔地廣闊,北起中山路149號,至金盛巷(十宜樓)
,南達中山路(意樓),乃至今日鹿港民俗文物館「古風樓」之前身,亦為陳家家族陳質芬所有,
陳家鼎盛繁榮景象,可謂:「南鹿港第一商貿、土地富賈家族」。
陳克勸傳有七子:長子陳植柳;次子陳宗潢為舉人,其女嫁給新竹鄭用錫之長子鄭如松為媳婦;
三子陳植知;四子陳植竹;五子陳植昆;六子陳宗濬;七子陳宗華(陳晚香)。
第三代的陳懷澄(1877-1940),字槐庭,曾擔任鹿港街街長一職長達十二年之久。
第四代的陳質芬之後成為鹿港土地、銀行業之大戶,日治時期為陳家家族管理人。
陳有七子三孫,其中次男宗潢為道光二十六年舉人內閣中書,
長孫則為艋舺參將,次孫為五品同知,其他均為庠生。
光緒年間,因慶昌陳家某房家道中落,將意樓售予施姓人家。
大正7年(1918)由陳懷澄將房舍購回,奉養其母吳氏,並依其母意,將此房舍取名為「天遺室」。
意樓歷經8個月的修繕,耗資五千三佰零三圓八十四錢,完工之際,
由陳懷澄親撰「修葺天遺室落成碑記」,為慶昌商號重要的史料。
近期已整修完成重新開放參觀……
依照《淡水廳志》記載︰ 黃驤雲(榜名龍光,生卒年不詳),字雨生,中港頭份莊人。
祖籍為廣東鎮平(今蕉嶺),其父親為黃清泰(字淡川)早先居住在美濃竹頭角地區,所以父子
世居美濃地區,應算是美濃人。
黃清泰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之亂時奉命率領鄉勇保衛鄉土有功,為軍功義首,戰功賞
七品軍功官銜。而歷任嘉慶十一年(1806)竹塹守備,占艋舺都司缺。艋舺營改為游擊編制後,
又擔任艋舺營游擊,再調任彰化都司及嘉義都司等職。艋舺營改參將編制時,授以署參將。
其有二子,長子奎光,為國子監生,曾為美濃庄管事,次子即是龍光(驤雲)。
黃驤雲稍長入泮臺灣縣學,後轉往福州鰲峰書院就讀,十年未歸故里。嘉慶二十四年(1819)
福建鄉試中舉。道光九年(1829)己丑進京赴考,後取得進士及第,成為六堆地區第一位進士。
朝廷授以黃驤雲工部主事之職,不久母病而告假回籍。之後因故移居頭份。
黃驤雲,培育有五子,以廷祐、廷祚兩位皆中舉人,堪稱為書香世家。
六堆另一進士張維垣辭官後,接受表兄黃廷祚之邀請,舉家北遷定居頭份莊。
同治元(1862)年的戴萬生之變。亂平後於同治四(1865)年,經臺灣道丁曰健奏獎:
舉人黃廷祚等二名,均著以教諭遇缺即選。
黃廷祐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擧人 ,擔任侯官教諭 ;
黃廷祚則是咸豐五年(乙卯科) 擧人, 擔任晉江縣教諭 ……
裔孫多在晉江一帶。
鄭用錫(1793-1858),譜名文衍,名蕃,字在中,號祉亭,原籍福建浯江(金門),
祖父鄭國唐於乾隆四十年(1775)攜子崇和來臺,初居苗栗縣後龍,其後崇和攜眷遷於竹塹。
鄭用錫為崇和次子,少時天資穎異,嘉慶十五年(1810),一試而中秀才取進彰化縣學附生;
嘉慶二十三年(1818)中恩科舉人;當時臺灣會試舉人是附於福建省內,道光三年(1823)
准予另編「臺字號」,就在這年用錫中進士,是為臺灣本籍進士第一人,又稱「開臺黃甲」。
晚年另築北郭園為應酬之所,此園首建於咸豐元年,歷時三年完成,為竹塹兩大名園之一。
生子三人,長子如松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以孝友題准旌表建坊;
次子如梁,候選同知;三子如材,生平不詳。
鄭如松(1817~1860),字友生,號蔭坡,清淡水廳竹塹人。鄭用錫長子。
道光十七年(1837)優貢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考中丙午年鄉試第八十五名舉人 ,
官至藍翎候選員外郎。
咸豐八年(1858)鄭用錫謝世後,承父志主講於明志書院,造就許多人才。
光緒十三年(1887)全臺採訪局寫入《新竹縣志初稿.列傳.孝友》。
咸豐八年(1858)鄭用錫卒,山長一職由鄭如松接任。
鄭如松娶台北大龍峒舉人陳維藻女兒為妻,兩家子姪聯姻者甚多…..
道光二十八年(1848)「祭祀公業鄭振祖」派遣族人,由竹塹返回浯州東溪祭祖,
鄭如松晉獻「文魁」匾於鄭氏家廟之中。
東溪鄭氏家廟於近年有所修葺 ……
許超英,字志清。竹塹水田莊人,原籍同安。道光二十 六年中式舉人,候選教諭。
秉性剛直,任俠不群,交遊廣 泛,遇有不平之事,常挺身而出毫無懼色。
復以語多鋒利, 極善諧詼,常令人窘迫而難以置答。對宦場中營私舞弊之事 ,最為痛恨,
時而出面干預,奸邪貪鄙之屬,莫不畏懼三分 ,多方討好以求了事,許氏則以所得錢財,散濟貧窮,
而有 「竹塹許舉人不畏事」之名。
道光十四年,金廣福墾號奉准開墾竹塹東南一帶荒地, 在未墾前,附近民人葬墳不少。
自十五年開墾後,藉墾混界 ,侵占墳地,挾勢滋生事端,許氏慨然出面,糾合紳董、舖 戶、行郊等,
聯合僉稟淡水總捕分府同知張啟灴,勘明各處 塚牧界址及金廣福承墾地方山場,嚴禁混佔私墾以息爭端,
並於咸豐元年立憲禁碑於城內北鼓樓下,同時聯合紳民募捐 ,改建大眾廟東壇。
許氏雖家世寒素,但任俠曠達,對於宦途,興趣寂寥, 設書房於北門前街,教育子弟,其文筆風格,
一如其平素為 人,鋒利如刃,詩作亦豪放,頗多新意,竹塹豪紳無論是內 外公館,對其禮敬有加,
終其一生,以行事狷介,名聞北台 地區。
咸豐元年,同知張啟宣准舉人許超英 等所稟,以香山牛埔、內外獅一帶山麓曠地並巡司埔枕頭山、
蜈蚣窩、雞卵面均為義塚在案存案,咸豐元年(1851)舉人許超英、貢生魏紹華等重行鈔案僉請
淡水廳同知勒碑示禁,毋許私墾田園,混佔冢界。
同治六年 (1867),淡水廳同知嚴金清清釐冢界,親詣勘明,將侵佔冢地 者,一律飭差拏辦,
限令將田園陂塘填塞平復,以復義冢。
淡水廳志又載: 德政祠在明志書院之左,舊為敬業堂。咸豐七年,紳士許超英等改祀同知曹謹、
曹士桂,後又祀同知袁秉義、薛志亮、李慎彝、婁雲等。
許氏不只筆利如刀,詩亦豪放,《新竹文獻》、賴子清《臺海詩珠》、陳漢光《臺灣詩錄》、
蘇子建《塹城詩薈》均收有許超英之詩作輯錄。
365体育投注网址_博彩公司提款_博彩e族网址
爱和死,哪个更冷?你转身,我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