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元年(辛亥)恩科孟曾榖榜:臺灣府臺灣縣蔡鴻猷(附生。原籍晉江)、淡水廳李春華(附生。籍噶瑪蘭)。

咸豐二年(壬子)陳翔墀榜:澎湖廳鄭步蟾(候補同知)。

清道光二十五年, 清水地方士紳籌款創立了鰲峰書院, 由當時在鹿港為官孫壽銘老師親自授課,

在咸豐元年, 清水就出了第一位舉人蔡鴻猷, 後來還有明經進士楊金波 (社口楊家) , 以及三十六位秀才,

可見清水當時的文風鼎盛…..

蔡鴻猷所屬的蔡泉成商號 , 創立者蔡媽居曾和地方仕紳蔡鴻文、楊漢英共捐鉅款, 成立鰲峰戲院,

教育地方子弟,使得清水的文風遠播,人才輩出。死後例贈大學生文林郎銜 

(清)吳德功撰  戴施兩案紀略 : 

令林占梅率山腳人林尚,並其兄林山為鄉導。令蔡懷斌(時超 ,後以功保知府 : 蔡源順商號)、

舉人蔡鴻猷 (際卿: 蔡泉成商號)率鄉勇以攻福州厝,拔之。賊黨楊大旗、蔡通皆降。

下令戒軍士:凡鄉民有白布條在襟間者,即為良民,脅從罔治,軍聲大振 …

……以克復福建彰化縣城,賞守備鄭榮等花翎、舉人蔡鴻猷 等五品銜藍翎,餘加銜、升敘有差。

蔡泉成號由遷臺第三代蔡光福成立,自19世紀初期,透過土地拓墾與商業經營,逐漸擴大家業,

蔡鴻猷中舉後更使家族晉升士紳地位,奠定家族地方勢力。

邁入日治時期,蔡泉成家族因接待能久親王而頗具知名度。家族成員藉由接受新式教育逐步轉入

地方基層工作,並以傳統貸地業為基礎,逐步轉向投資新式產業,如輕便鐵道、信用組合等,

特別對於清水帽蓆事業有顯著貢獻。

日治時期,蔡年亨(1889-1944)無論在帽蓆事業,或是政治活動中,皆有活躍的表現。

人稱七舍,是清水蔡泉成商號的後代。

在宜蘭的李氏宗親,人才輩出,尤以有清一代的「三舉一貢」,最為膾炙人口。

三舉即李春波、李春瀾、李春濤三兄弟先後高中舉人,一貢即貢生李紹宗。

「噶瑪蘭廳志」凡八卷,陳淑均纂、李祺生續輯。

按: 陳淑均字友松,福建晉江人;嘉慶二十一年丙子科舉人,即選知縣。

道光十年,應聘噶瑪蘭廳仰山書院山長。時值臺灣關局重修「府志」,徵事於蘭;

於是蘭士事搜訪,免為纂輯。

總纂為即選縣知縣舉人陳淑均。 續輯則有生員李祺生。

彙校: 六品頂帶候選直隸州州判拔貢生黃學海、舉人黃纘緒、廩生蔣常昭、廩生李際春等。   

續校則有歲貢生黃鏘、舉人李春華、欽賜舉人即選部副郎林維讓、賞戴藍翎即選部副郎林維源、

銓選部副郎軍功議敘訓導恩貢生潘永清等。

由此看來, 僅知其參與噶瑪蘭廳志之續校工作 ;

除此之外, 李氏宗祠(敦本堂) 前埕,尚留有李春華舉人的一對旗杆座,

可以見證舉人李春華的點滴…..

鄭步蟾(1931-1879),媽宮澳人,生於道光十一年, 卒於光緒四年 ;享年四十八歲。

咸豐二年(1852)參加鄉試中了舉人。同治十二年(1873 )到廣東做官,光緒三年(1877)

請假回澎省親,隔年就得病死了。

曾出資修建文石書院、登瀛樓等〈今孔子廟內〉,來提倡文風;並修建武廟 〈馬公關帝廟〉;

築永安、繼安兩橋〈今永安、中正橋〉,便利交通。 也曾在媽宮港外四角島上立碑,籌設砲台,

光緒十一年( 1885)中法戰 爭時遭法軍夷為平地,遺址今已蕩然無存。

據學者整理 , 鄭步蟾的年表大致如下:

道光11年(1831)誕生於媽宮東甲海尾。 道光17年(1837)7歲,開始習文。

道光23年(1843) 13歲,中秀才。 咸豐二年壬子科 (1852) 中式舉人, 時年22。

咸豐2─6年(1852─1856) 擔任文石書院 第29任山長。 同治5年(1866) 澎湖飢荒,參與賑災。 

同治6年(1867) 太師父竹塹鄭用鑑去世,由台北大龍峒陳維英老師領銜率門生鄭步蟾等具輓弔拜。

同治10年(1871) 四角島上建文風塔。 同治12年(1873)  赴粵東候補同知。

同治年間(1861-1874) 修永安、繼安橋。光緒元年(1875)  修文石書院、登瀛樓、武廟、東甲廟。

光緒3年(1877) 返澎省親。 光緒四年(1878)48歲,去世。

光緒六年(1880)卜葬於案山。今墓塋仍在…..

鄭步蟾與東甲另一位舉人郭鶚翔(1839-1907)是姻親關係,

陳維英是鄭步蟾的受業恩師 , 在陳悅記老師府中拜軒中留有一楹聯 , 即鄭步蟾所撰書 :

三頓飯、萬卷書、數杯茗、一爐香,何必向塵凡外,求真仙佛。

曉露花、午風竹、晚山霞、夜江月,都于無字句處,寓大文章。

筆法類似鄭板橋風格 , 是老師府中保存完整的楹聯之一 ,

極具文史價值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