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黃氏族譜資料記載,深坑仔的黃氏屬于泉州紫云黃氏流衍安溪的后裔。
1683年,施琅平定台灣后,安溪人大舉向台灣遷徙。安溪參內鄉的黃氏族人也正是在這個時候
開始遷往台灣開墾土地、繁衍后代。黃家先落腳于台北三芝土地公埔,后移墾于深坑仔,逐漸成為
深坑地區的首富大族…..
深坑位於臺北盆地東南方的邊緣,四周山脈環繞,全境多為海拔三百至五百公尺的丘陵地,
並有景美溪流貫其中。深坑即因處在河邊,地勢低窪處有如坑底而得名。
在漢人入墾之前,原為原住民馬來社漁獵之所。
清乾隆二十年(1755),泉州安溪人許宗琴因避旱來此開墾,是目前所知深坑最早的墾民。
此後,安溪縣人陸續進來,開闢了「萬順寮」、「旺耽」、「烏月」、「阿柔」等村莊,
至道光年間,深坑已有市街。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亦曾設莊於此,光復後稱深坑鄉。
此地以藍靛、茶、煤為主要物產,特別是茶葉,香魚也曾是重要名產之一;
近年則以深具地方風格的「深坑豆腐」而出名。
深坑以黃、高、陳、林、張五姓人口最多,幾乎全來自安溪縣。
深坑黃姓宗族源自於紫雲黃氏,大部來自泉州府安溪縣,其一世祖 為黃綱,分屬幾個不同的系,
其中以黃世賢派系最具代表性。
深坑黃氏開基始祖是黃世賢,此一支派來自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長泰里參內鄉戽水三落厝。
乾隆年間率四子(來臺後再生一子)自安溪渡海來臺,由滬尾上岸後,落腳於三芝土地公埔,
購地十餘甲,墾植稻、茶三十餘年。
黃世賢去世後,五兄弟便遷來深坑發展,並將黃世賢遷葬在阿柔村。是深坑黃氏入墾的開始。
五兄弟初居深坑草地頭,並建造了第一座宅第。後來黃氏族人因經營稻、藍靛與茶而漸富,
第三代黃連山乃率六子(頂六房)至麻竹寮開墾,建一座三合院定居,即「連山祖厝」。
之後人丁漸旺,子孫二十多人,擁田數十甲,成為深坑首富。
據黃氏族譜所記,黃連山可能捐貲而獲「貢生」的功名。
黃連山的派下有六房,原先都住在「連山祖厝」,後因人口眾多,於光緒十五年(1889)夏,
於古厝前不遠新建三合院「福安居」。
後來六房協議分家,抽鬮的結果,大房、四房分得「連山祖厝」,二房、三房分得「福安居」,
五房、六房獲資金;不久五房建新屋「潤德居」 ,六房建「黃厝」於坑溝西畔。
大正元年(1912) 左右,二房黃守禮的四個兒子:慶諒、則水、則頭、則虎合建永安居於萬順寮
,四房黃選禮則另建「興順居」於深坑街頭。
綜計,黃世賢與黃連山的子孫,先後在深坑共建了七座古厝,
成為深坑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建築群…..
其中永安居大約於大正元年由二房黃守禮的四個兒子共同合建,於大正四年完工。
原先建永安居的正身、左右內護龍、左外護龍,內圍牆及入口門樓等部份,為求子孫「永久平安居住」
之意,取名「永安居」。
永安居的建築相當吸引人。當年的大木作師傅是唐山金城司派下的名匠。
木料多福州杉,石材則採自永安居對面山上的砂岩,用「木馬」運至黃宅進行細部的雕刻。
使用大量的磚及石材,正面的紅磚色澤與石材使用古拙樸實,
益發使得這座古宅格外華麗而引人入勝。
除了黃世賢,深坑在嘉慶道光年間,還有其他黃氏族人進來開墾,因此人口眾多。
光緒年間,以黃宗河、黃祖濤兄弟最為有名。
黃宗河在光緒十年(1884)跟隨提督孫開華討平宜蘭、文山等地的「生番」,功至副將;
黃祖濤則於中法戰爭時協防基隆,功加同知銜遇缺補用。
而黃連山派下的子弟,於光復後多人膺任深坑鄉鄉長及省議員等公職,
堪稱為深坑之地方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