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陳氏為虞帝大舜之裔。周武王克商,大封帝王之後。
舜帝三十四世玄孫媯滿因父有功,賜娶周武王長女太姬,受封于陳都宛丘,以奉舜祀,國號陳,
為西周諸侯國之一,子孫遂以國為姓。
陳宣工二十一年(西元前672)春,宣公王侄公子陳完出奔齊國當上主管百工的工正,改姓田,
子孫歷任齊國卿相。西元前361年,齊侯卒,完公九世孫田和代齊王位,史稱田齊。
齊王田建三子田軫入楚為相,封潁川侯,遷居潁川(今河南許昌),恢複陳姓,史稱潁川衍派。
潁川陳氏始祖陳實,字仲弓,陳軫十二代玄孫,為漢太丘長,德高望眾,名傾朝野,後追封為潁川侯。
潁川衍派自實公起,子孫固定陳姓,是故,陳氏奉實公為潁川派始祖。
唐初期、中期,穎川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
第一次為西元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 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
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
局勢平定後,于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
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主要的一支。
當地百姓為了表達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許多地方建有陳聖王廟,福建即有一百多座,
在臺灣有53座,南洋諸島也有20多座。
第二次則是陳氏後裔陳忠偕其子陳邕的入閩,
按: 陳邕乃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 與其父陳忠、從京兆萬年縣被謫入閩,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
漳州南廂山。初居興化,後移居漳州,其子孫散居福建各地。
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長子陳夷則公,金紫光祿大夫,則舉家遷入廈門島。
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史料記載,明永樂初年至清嘉慶年問的400多年間,漳泉一帶自然災害不斷,
不是洪澇災,就是旱災,不是蝗蟲災,就是地震或瘟疫等,農作物連年欠收,甚至絕收,
沿海地區百姓為了生活,只得向外遷徙。
當時福建與臺灣只有一水之隔,舟輯相通,而且福建沿海港口碼頭眾多,
計有泉州港、安海港、崇武港、廈門港、月港、銅陵港、以及涵江港、福州港等,
遷往臺灣具有海上便捷的交通條件。
加上閩臺自然條件相似 ; 福建沿海地區,尤其是泉、漳地區的自然條件與臺灣極為相似。
因而漳、泉人外遷謀生之地,選擇臺灣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臺灣第一大姓的陳姓,都是陳氏穎川派後裔……
以陳實為始祖的穎川派陳氏,在福建有三大支派,即以陳政、陳元光父子為始祖的開漳聖王派,
以陳忠、陳邕父子為始祖的太傅派,以及已陳霸先陳談先兄弟為始祖的南朝派。
開漳聖王派、南院派、南朝派為潁川入閩的三大派系,也是臺灣陳氏的三大脈派。
傳自唐朝初年的陳元光,直接從河南地區播遷過來的開障聖王派;和出身南北朝時期陳朝的皇室,
來自長江流域江蘇地區的南朝派;可以說是構成今天臺灣陳姓家族的兩大支柱。
臺灣的陳氏家族,除了開漳聖王派和南朝派之外,尚有其他二、三十個支派,
包括: 南院派、漳湖派、漳南派、銀同碧湖派、蕉嶺縣派、江州派、同嘉禾派,南岐派、霞簝派、
西源派、登瀛派、尤俊派、高美派、珍山派、浙江嵊縣派、浯陽派、饒平分派、上宅派、西亭派、
七郎公派、下坑分派、鑾井派、赤湖派、霞宅派、漳州蘆溪派、殿前派 ……等等。
陳氏之入粵,則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
陳寔後裔陳魁率族人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
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
其實也是源自於福建 。
在歷次移民臺灣的總人數中,陳姓均佔相當大的比重。
據1997年臺灣當局統計公佈:
在臺漢族人口達1710萬人中,其祖籍地在福建的佔80%以上,
其中祖籍地在泉州的約佔42%。祖籍地在漳州的約38%。
而全臺陳姓人口有185萬多人。佔全臺人口總數的12%。
實為臺灣第一大姓。
與林姓共有—陳林半天下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