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位於濁水溪沖積扇靠近扇央的區域,因為主要為平埔族東螺社的生活空 間,所以舊稱「東螺街」。
1720年代,中部的水利興築完成,彰化平原尤其成為 臺灣拓墾重地,墾民大量北移。
東螺街在這一波的拓墾熱潮中,以其優越的地理 區位,奠下發展的基礎,更因在南北交通、
海陸轉運的重要性,造就了盛極一時 的商業街肆。
繁榮的商機帶來財富,也提昇了文風,士紳階層逐漸形成。
1806年東螺溪氾濫成災,位於東螺街(今溪州鄉舊眉村舊社檨仔腳 一帶)房舍田園均遭沖毀,
在士紳領導下,選定高亢河洲地有計畫的建立 市街,並於1808年建街完成,稱之為北斗街。
北斗最大姓為陳姓,其衍脈多源,移入北斗先後不一,重要者有三:
包括 建街有功的武舉陳聯登,舉人陳元音(1847-1896),以及陳作舟 (1841-1896)。
彰化北斗家族勢力成長於清中葉以後,清末逐漸以家族為中心形成地方集團。
清 末北斗最重要的領導者,人稱林老師、陳老師,
林老 師可能指庠生林慶岐或其族弟林慶賢,陳老師則可能指武秀才陳作舟。
陳作舟曾設 「育軒」書房兩處,對培育人才十分熱心,
林家也設私塾延聘教師,教育子弟。
陳、林各有其追隨徒眾,久而久之逐漸形成派系。
陳、林雖然各有其追隨者,互 別苗頭,但兩家私交尚稱良好。
到日治時期,林、陳兩家在政壇上都佔有一席之地…….
陳作舟 (1841-1896) : 父執輩有五兄弟皆為進士(待查證),可謂出生於書香世家。
少時跟隨二伯父陳毓川及父親陳蓬山(排行第三)來臺,在鹿港登陸,最初定居於今伸港鄉 ;
後來陳作舟移居北斗,在事業上頗有一番作為。
光緒八年至日治之前 ,曾設立「育軒」書房二處,分初等、中等二部,招收四十名學生,
給予免費教育,培植人才。以「文筆舍」名號,並聘請秀才陳材揚、林受益為師,教授漢文。
之後又增建文昌祠、整建奠安宮等。
陳作舟熱心於地方事務,早晚巡視街道,勸導民眾注重整齊衛生,冬令則自設夜警,
加強巡邏,以確保鄉里安全。廣行貧民救濟,訓誡遊手好閒不事生產者,出資助其另謀生路。
為了解決舊濁水溪氾濫問題,自資率民眾修築堤防,以保障鄉民生命財產安全,
日治時期曾擔任北斗保良局長一職。
北斗鎮第六屆鎮長陳兆祥,武秀才陳作舟之後陳子授之子,
1968當選北斗鎮長,1970不幸逝於任上。
現今宮前街上深具古味,較具特色的傳統街屋尚有數棟,一棟為日治當時唯一的三層樓街屋,
位於宮前街與斗苑路交接處,為前清武秀才陳作舟之後,於大正14年(1925)所建,
該街屋由日本人設計;融合歐式與日式風格,地方人稱「三層樓仔」。
據陳家後代表示,
該建物的建設經費,在當時可買下六十甲土地,是當時臺中州轄下的名宅。
曾擔任北斗區長的陳章琪(同為陳姓, 但是並非陳作舟之後)能力甚強,
和北斗大家族陳家、謝家、楊家等,結為 「陳派」。
日治時期曾擔任北斗區長、保甲聯合會長、北斗街長,創設北斗信用組合。
按: 陳章琪 (1880-1941) 為人豪爽又富膽識,精通漢學。 明治32年(1899)受指定販售鴉片煙膏
明治39年(1906)貢獻心力於官有土地的開墾工作,又經營酒類製造。
明治41年(1908)任北斗公學校學務委員,並承辦米糧品種改良工作,以其優異表現,
而受官民信賴,擔任多項公職,如北斗街保正(里長)、保甲聯合會長、北斗區長。
大正九年(1920)本省實施地方自治,北斗區改稱北斗街,擔任首任街長。
任內創建北斗街役場〈鎮公所〉、公會堂〈今中山堂〉、自來水廠,籌建郡役所、郵局、
家政女學校〈今北斗國中〉等,建樹頗多,
晚年則以功成名就而轉投身於實業界,歷任北斗信用組合長、中部產業株式會社監察人等要職,
亦曾出任台中州協議會議員。
終其一生,服務鄉民,造福地方,貢獻良多。
其墓在中圳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