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士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 : 臺灣府淡水周士超 (廣東香山副將) 。
嘉慶元年(丙辰):臺灣府彰化吳安邦(閩安副將)。
道光六年(丙戌):臺灣府臺灣許捷標(同安人)。
道光二十五年(癸卯) : 臺灣府臺灣吴士邦 (同安人) 。
光緒二十年( 甲午恩科) : 臺灣彰化許肇清 。
周士超(1760-1837)一名自超,字子蘭,號嵐溪,又號偉齋,福建泉州府永春桃城桃溪村人,
生於台灣府淡水廳竹塹〔今竹北市新社〕。乾隆五十八年 (1793) 武進士,而且是第三名探花。
聽說在獲得功名後,在出生地老宅前,豎立了高聳的旗竿,因此,一般人稱之為旗竿厝。
周自超自幼聰穎,博學能文,工書法,且勇力過人,於是改應武科。
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式一甲第三名武進士,授二等侍衛。曾隨御駕前往熱河,因抓獲
刺客有功,賜單眼花翎,賞穿黃馬褂,誥授武功將軍。
嘉慶初年,福建同安人蔡牽在沿海起事,朝廷命孫全謀率兵鎮壓,
周自超率水師,屢破敵軍,以功被派駐金門 ; 嘉慶七年與蔡牽戰於高崎 , 乘勝追擊至銅山宮口 ,
被任命代理海門總兵 , 兼管平海。
歷升為崖州參將,兼香山水陸協統,保舉虎門總兵。不久坐新會黃象新炮台失守,革職留任。
周自超與蔡牽周旋多年,漸萌退意,引病乞歸。
回鄉後,周自超在桃溪之虎溪山坳建房舍數間,題額「環穀草堂」,日以詩琴自娛。
後来,朝廷考績,以自超宿著賢勞,詔令重新征召任用。自超託詞以眼力衰退,不堪驅馳遜謝。
從此足迹罕至城市,幅巾藜杖,自甘淡泊,蕭然如一寒士。
一心課督子孫讀書寫字,耕種田園,而戒涉足仕途,自己亦絕口不談戰功。
道光十七年(1837)卒,有《環穀草堂詩集》行世。
據網友稱其墓位於新豐鳳山崎嶺 , 按址索驥 ,
因位於軍事管制區內, 不遇而返 ……
吳安邦,福建臺灣府彰化縣人。 嘉慶元年(1796)丙辰科三甲武進士。以營守備用。曾任海壇右營遊擊。
嘉慶十四年(1809)奉旨接替林承昌,護理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全台灣的海防
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按 : 新竹湳雅吳家原居住在福建省廈門市之石兜村,初時以耕種起家。
到了清乾隆年間,吳嗣振經商 臺海兩岸成立「吳振利」商號,隨著家族事業推廣……
乾隆二十年(1755),湳雅吳家的開臺祖吳嗣振帶領族人移居台灣,在新竹市的北門街、湳雅莊、
東勢莊先後定居。「吳振利」商號是清代的郊商,最初的角色是主跑臺海的「船頭行」,後來
擴及東南亞, 其貿易主線有三個據點:福建省廈門、臺灣新竹、東南亞檳榔嶼。
當家族事業不斷擴大,再透過家族之間的聯婚,不斷向外擴大其影響力 ……
吳家祖先有吳安邦者, 為乾隆六十年(1795) 武舉人,嘉慶元年(1796) 武進士, 旨封琉球
福寧總鎮府,官至閩安副將,曾派任來台。 (十四年六月由海壇右營遊擊來臺護理,十六年九月卸事)
族人中另有興邦及奠邦兩者前後中式武舉人,其餘以武生員入泮者,近二十人;
此外,以文秀才、國學生等成名之族人,更是大有人在。
湳雅吳家早在嘉慶元年有吳安邦高中武科進士,道光年間吳興邦、吳奠邦先後成為武舉人,
但是直到同治年間吳家才有首位的文舉人。
吳士敬,字以讓,號謹齋,同治九年(1870) 其四十五歲時, 以新竹縣增生,中式文科舉人,
光緒二年,加捐為「候選內閣中書」,其在北門街的宅第因 而名為「內翰第」。
吳士邦,臺灣府臺灣縣大目降(今屬新化區)人,祖籍同安。
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會試中式,殿試聯捷三甲武進士(解元),獲派官職。
在吳進士位於知母義古厝之前,本來保存有三塊匾額「進士」、「解元」、及「都閫府」,
以及一把大刀,如今早已遺失。
新化舊名「大穆降」,為早期平埔族群居地,「大穆降」為平埔族語TAVOCAN,
意為「山林之地」。 大穆降之名使用多久,尚待考證,惟清康熙年間在「台灣縣志」即有
「大目降庄」之名,嘉慶年間亦出現「大目降街」名稱。
此地在明鄭時期稱為「感化里」,鄭成功兵馬在大目降紮營屯墾,
如今,協興里又叫「營盤後」,乃是由此而得名。
早年,漢人經新港溪(今許縣溪一帶)至洋子港,進入大穆降社定居,
西拉雅族為漢人所逼,乃往東邊山區遷徒,大多以今左鎮區岡林一帶為落腳處,
現在新化知義里新和庄、口埤一帶,尚有其後裔存在。
知母義原為平埔族社居所;現里名由來即是根據主要聚落-知母義而來,故名為知義里。
時至今日, 知義里仍有許多吴姓氏族在此衍生 ……
許捷標 , 道光五年(乙酉)陳騰蛟榜武舉人 , 道光六年聯捷丙戌科進士 ;
按道光六年丙戌科武殿試金榜附載 : 許捷標 ……. 俱以衛守備用。
除此之外, 並無其他資料。
許肇清(1856-1900)字濂舫,台灣彰化鹿港人,光緒八年(1882)壬午科武舉人、
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武進士,為台灣末代的武進士。
雍正年間,有漳州人許祐德者,開拓「頂厝庒」及「海埔庒」(今鹿港鎮頂厝、詔安、洋厝、
草中等里)一帶,當初有許厝埔之稱。
鹿港街內的許姓,主要則是居住景福里牛墟頭一帶,並且向東延展到埔崙里。
由現在中山路、民族路的十字路口向東,即橫街仔起到土地公宮(原名景福宮,今改為景靈宮)、
田仔墘(今天喜市場)、公館後(楊厝公館后,今為民俗文物館) 一帶統稱為牛墟頭。
牛墟邊原有牛塭崛給牛隻泡水用,而後變成魚池,現在則填土改建成天喜市場。
是年中日戰爭,清廷戰敗,遂割臺澎予日。翌年日軍侵臺,肇清率鹿港義軍赴敵,
比至山麓而義軍已失敗傾覆。知大勢已去,難以有為,乃撤返鹿港。
隨即攜眷內渡。五年後卒於晉江縣故里,年四十五。
彰化鹿港民俗文物館內展有士紳服飾、婦女服飾、三寸金蓮、老式手搖裁縫機等,
右側八角形衛塔內,則典藏許肇清進士清末巡街 牌、許家關公大刀等文物。
按 : 光緒廿一年(1895)日軍侵台,追進中部,情勢危及。
鹿港眾郊商包括街民及公益社團共同捐款,推武進士許肇清、文舉人施仁思組織一軍,
支援劉永福的黑旗軍。
義軍據守八卦山,與日軍血戰,兵敗,許肇清及施仁思,潛回大陸 。
今鹿港景福里內的許氏宗祠「東華堂」(臨近三商百貨 ) ,
據說就是臺灣末代武進士—許肇清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