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人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劉大用榜:臺灣府鄭應選、臺灣黃債榮、淡水廳周士超(原籍永春州。見進士)。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恩科鍾朝佐榜:臺灣府嘉義沈啟成(詔安人)、彰化張超鳳。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恩科陳世英榜:臺灣府張元魁、嘉義曾國泰。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周大經榜:臺灣府蔡燿仁、彰化劉國標。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恩科黃振邦榜:臺灣府楊三捷(同安人)、嘉義何雲衢。
周自超(1760–1813)生於竹北新社,早年隨父親讀書,因聰明穎悟,熟通經史,長於書法;又勇力過人,長於技擊。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鄉試中武舉;乾隆五十八年(1793)欽點一甲三名武探花,獲得功名後在新竹往北的大官道上,
興建大厝,豎立旗杆,以彰顯功名,鄉人稱其地為「旗杆厝」。
高中探花後,任乾隆皇帝侍衛,隨御駕到熱河,捕獲刺客,獲賜獨眼花翎,賞穿黃馬褂;
嘉慶後帶領福建、廣東等地的水師,與叛賊蔡牽等作戰,屢獲戰功,官至廣東香山等處副將,虎門總兵官,建功殊偉。
日治時期張純甫寫了一首詩〈過武探花周自超將軍故宅〉來追念他:
不見旗杆周氏汪,茅廬空憶探花郎。臺疆科第誰能逮,海國人才武見長。還有龍蛇遺墨在,未曾猿鶴化時忘。
西風落日紅毛驛,上下車中客尚忙。
周自超(1760-1837),一名士超,字子蘭,號嵐溪,又號偉齋,福建泉州府永春桃城桃溪村人,
生於台灣府淡水廳竹塹〔今竹北市新社裡〕。清朝軍事將領、詩人,武探花及第。
周自超自幼聰穎,博學能文,工書法,且勇力過人,於是改應武科。乾
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式一甲第三名武進士,授二等侍衛。曾隨御駕前往熱河,因抓獲刺客有功,
賜單眼花翎,賞穿黃馬褂,誥授武功將軍。
嘉慶初年,福建同安人蔡牽在沿海起事,朝廷命孫全謀率兵鎮壓,周自超率水師,屢破敵軍,署海門總兵。
歷升為崖州參將,兼香山水陸協統,保舉虎門總兵。不久坐新會黃象新炮台失守,革職留任。
周自超與蔡牽周旋多年,漸萌退意,引病乞歸。
回鄉後,周自超在桃溪之虎溪山坳建房舍數間,題額「環穀草堂」,日以詩琴自娛。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有《環穀草堂詩集》行世。
據說墓在鳳鼻崎, 因位於管制區內, 尚未能走訪…….
清領臺中葉以後,沈氏宗親陸續來臺,一部份族人居住在現在的新營市一帶,
經過多年的繁衍與後代子孫的奮鬥,沈氏成為當地的望族,
傳聞新營原名「沈營」,但是沈與新因相近,後來卻演變成新營,可見沈氏家族在新營地區自古
即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所以博得「新營沈」的稱呼。
在新營沈各派中,以沈參六順派最負盛名,亦為南瀛著名望族之一。
沈參六順派來臺祖為沈參,於清乾隆18年(1753)前後從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三都西坑鄉渡海來到現今新營拓墾定居,
起初以農耕為生,並娶山仔腳(今柳營鄉旭山村)賴氏為妻,結婚時因家境清寒家徒四壁,養成沈參刻苦耐勞之堅毅個性,
在夫妻相互扶持下,家道日裕,後來沈參改為從事商業活動,經營瓦窯數間,在其處世儉樸、治業勤勞的態度下,
事業皆有所成,鄰里皆對其十分敬重,遂成為地方頗具聲望的士紳……
沈參育有六男六女,男長為沈啟基、次為沈啟文、三為沈啟成、四為沈啟祥、五為沈啟鳳、六為沈啟春,
也就是現今沈參六順派的六房頭祖,各房子孫文武兼備皆有所成,科甲臨門、仕祿相繼,堪稱滿庭蘭桂,
可謂清領時期臺灣府轄下文風鼎盛之門第。
沈啟成即三房房頭祖,清乾隆53年(1788)戊申恩科鍾朝佐榜,臺灣府武舉人。(23世)
四房房頭祖沈啟祥獲庠生(秀才)。
沈啟祥之長孫沈鳴岐,則是清道光14年(1834)甲午科武舉人 ;
六房房頭祖 沈啟春,清嘉慶年間舉人,當年馬稠後有陋規,連鋤頭、畚箕都需
課稅,在啟春數度奔走痛陳下才豁免,當地為感念其恩德,乃建祠以祀其祿位。
沈啟春之孫沈廷載,清道光17年(1937)丁酉科舉人,為人廉介好義,深受鄉里敬佩,
時人有「柳營劉家財,新營沈家量」之稱。
沈家所擁有的土地多達5000多甲,範圍廣及東山、鹽水、後壁等地,沈家六房中以二房與四房發展最好,
因此房下又有各自的祭祀公業,二房稱為「沈二合」,四房稱為「沈四美」,且累積的財富也最多,
目前仍是當地的大地主。
重修興濟宮碑記嘉慶二年 :舉人陳作霖捐三十元。職員陳必琛捐四十元。職員林廷玉捐四十元。貢生林朝英捐四十元。
職員林有德捐三十元。生員郭青峰捐三十元。職員陳天章捐二十元。鄉飲賓洪上長捐十二元。監生沈清澤、生員吳世同、
生員王啟標捐十二元。舉人何雲衢捐十大元。
新舊捐銀襄事姓名碑嘉慶四年 : 龍溪學訓導邑紳陳鳴佩捐五百元。鄉賓張國珍、武舉人張從龍、生員張國祥共捐四缺
約十餘字共捐四百元。生員侯世俊捐三百元o鄉耆林仲琥捐一百六十元。武舉人蔡耀仁、生員蔡耀義共捐一百五十元。
重修府學文廟閩籍題捐碑記嘉慶八年 :
欽加按察使銜台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遇昌捐銀三十元。簡調台灣府正堂慶保捐銀一百元。前任台灣府正堂吳逢聖捐銀一百元。
台防分府延青雲捐銀三十元。鹿港海防理番分府葉寶書捐銀三十元。
州同知林文浚捐銀一千元。中書科中書林朝英捐銀五百元。武生何元英捐銀四百元。候補訓導吳世同捐銀三百二十元。
候補通判吳春貴捐銀三百元。黃合興捐銀二百五十元。監生陳啟善捐銀二百四十元。廩生黃化鯉捐銀二百二十五元。
武舉蔡耀仁捐銀二百二十元……
由上述資料可知, 武舉人蔡耀仁活動場域多在府城 ;
確實出身有待查證 ?
至於武舉人何雲衢就其地緣關係來看 , 應該與民雄(舊名打貓) 一帶的何姓有關 ;
資料上也記載著何元英有著武生的頭銜 , 就更有有其可能性……
打貓在明鄭時代,己為鄭式開屯招佃所墾。鄭成功率兵復台施屯田制,設營駐兵,就所駐之地,自耕自給,
農隙教以武藝,寓兵于農,是為「營盤」。
據「嘉義縣開拓史」之記載「本鄉雙援莊為當時之營盤地」。證諸中樂村市場後,原屠宰場附近,昔稱營盤後,
又福興村南邊許厝仔附近昔稱營盤崎,計本鄉當時確認設有營盤,屯田招佃墾殖之地,
民雄中央村是被水田包圍的聚落,因此得有「田中央」之名。
清朝時屬打貓南堡。明治四十二年(一九0九年)改打貓支廳打貓區。
大正九年(一九二0年)改為民雄庄田中央保。
光復後改稱中央村。全村面積二.九一平方公里,人口1690人。村中村民以何、劉、郭三姓為主。
閩漳平和縣人何元英,在乾隆年間就居住此地,開荒肯殖。
兩百年來,擇此定居,辛勤耕作,冨甲一方。
武舉人何雲衢出身此地也就大有其可能 ……..
雲林採訪冊上也記載道光年間打貓一帶出了另外兩位武舉人 :
何安邦(住打貓社溝腳莊,道光戊子科中)。
何東波(住打貓竹仔腳莊,道光辛卯科中)。
多少說明了這樣的風氣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