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人  光緒十五年(己丑):臺南府蘇建邦、彰化張廷樞、淡水陳邦超。

               光緒十七年(辛卯):臺灣縣張寶山(原籍漳浦)、宜蘭縣陳遐齡(籍漳浦)、李濬川(籍詔安)。

              光緒十九年(癸巳)恩科:宜蘭縣陳朝儀(原籍漳浦)、彰化黃輝南、淡水周玉輝。

蘇東岳,號太虛,善化鎮人,善詩文,其師為善化武舉人蘇建邦,

大正12年參加文化協會,為會員,昭和6年(1931)組織「淡如吟社」,昭和20年(1945)創立「光文吟社」為社長。

蘇厝位台南市安定區東北方的曾文溪畔。

 安定原為平埔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之住地,稱為直加弄。

 明朝永曆年間,蘇、林兩庄先民追隨鄭成功渡海來台,在拓荒過程中,經過數次遷徙,終於

 在這片土地定居下來,從事農耕與經商,其後人丁日漸興旺,住戶愈來愈多,逐漸形成村落。

 

  由於早期居民以蘇姓、林姓為多,又各據不同的角落,故有蘇厝、林厝之稱。後來才有王、梁

 等姓人氏遷入此地共同開墾。又因這裡在明鄭時期屬「永定里」的一甲,故稱為「蘇厝甲」。

根據資料:

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蘇澤恩入墾今台南直加弄一帶(今安定) ,  又有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蘇正顺擕

長子蘇振文入墾今台南安定。均是當地蘇姓人士的入臺祖

長興宮在「蘇厝」庄北,原係「蘇厝」庄廟,主祀「 十二瘟王」,係蘇姓先祖攜奉渡海入台之神,

僅立王令,未造塑像,創建於康熙年間,後多次隨曾文溪大水而南遷,至同治年(1867)總理蘇起倡建新廟,

廟名係當時善化舉人王藍石所命題;巍峨的今日廟貌為民國77年(1988)所重建。

不知這位武舉人蘇建邦是否出身自蘇厝 ?

 

噶瑪蘭奉旨收入清朝版圖,以迄日人治台,只有短短八十五年,

但影響所及,士林活躍,文風鼎盛,科甲聯登,

經由科考而獲得功名者,計有進士一名、文舉人十三名、武舉人十名,貢生、廩生、增生、生員約百餘名;

所以欽差大臣沈葆楨譽之曰:「淡蘭文風為全台之冠。」

 

 蘭陽的早期開發係由豪強所領導的,到了清道光、咸豐以後,開蘭舉人黃纘緒揭開了鄉邑人士讀書求取功名的序幕;

開蘭進士楊士芳更能秉持高風亮節,獎掖後學,提倡民族精神,發揚同胞大愛。

現在留存下來的文魁匾、旗杆硤、進士第及執事牌、旂勇石等,都是科考文化下的產物。  

清代舉人陳遐齡赴考時所使用之行李箱,稱之為「考籠」。

至今尚被保存著…….

 

 

 

明末清初鑑湖第14世孫陳計勃、陳計淑堂兄弟攜眷遷居來台,

首先定居於今苗栗後龍渡船頭,再遷造橋鄉朝陽村。

 

道光三年陳敬暖攜族眷遷至噶瑪蘭廳今宜蘭員山,而其間家勢顯赫,

清咸豐年間陳宣梓、陳宣佑遷居擺厘並興築祠堂及大宅。陳家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陳宣梓為教育子弟,

在宅院南側興建書院,名為鑑民堂(今名登瀛書院),供奉文武帝君、大魁夫子,兩廂廣藏圖書,前立拜亭,

環以兩廡為讀書所在。

 

 

所以造就陳氏的人功名人材濟濟,功名人如下:

咸豐5 陳添壽 五品軍功咸豐7 陳虎生(炳文) 京監生晉附貢生 ; 

 

同治1 陳朱元(燦同) ; 同治4 陳添丁(捷元) ; 同治7 陳進士(開元) 分別為京監生晉附貢生

 

 

光緒3 陳永順(季忠) 、 陳木桂(掄元) 、陳朝鏘(和明) ;光緒6 陳贊周(丕武)分別為 武秀才

 

光緒8 陳朝楨(能致) 、光緒9 陳振利(朝義) 、光緒17 陳贊網(維伍) 、光緒18 陳忠陽(朝謙) 、

光緒19 陳贊獻(冀臣)  也都高中武秀才;  光緒19 陳振昌(朝儀) 更是高中 武舉人之頭銜……

 

 

陳氏分文武二科聘師教學,頓時甲第蟬聯。宜蘭人有俗諺「(縣試) 無陳不開科」,

即說明陳氏常常榜上有名。

 

「陳氏鑑湖堂」位於宜蘭市進士里,進士里舊稱擺厘,本為噶瑪蘭族擺厘社的聚居之地。

陳氏家族於清乾隆卅二年(1767),由福建漳州漳浦縣佛曇鎮遷居台灣苗栗,輾轉來到宜蘭。

咸豐年間,陳宣梓、陳宣石堂兄弟二人開發珍珠滿力社及擺厘社地區,並且在此興建宅院,

取名「鑑湖堂」,成為擺厘地區最主要的漢人聚落。

 

陳氏鑑湖堂坐擁豐富、多元的家族聚落景觀,在幾代族人的努力下,

「擺厘陳家」也成為宜蘭知名的重要家族之一。

 

 

埔心黃家的來台開基祖,為十三世祖尚蛾公,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烏洋鄉。

由鹿港登陸,數代後定居埔心鄉黃厝〈武西堡大埔心莊西門外之地〉。

 

 

黃耀南,幼名丙丁,字紹南,號樸亭。生於同治十年〈1871〉,卒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享壽六十三歲。

清朝政府封官為「都司」,日本政府命官當「大埔心區長」,一生辦學校、興水利,鋪路造橋,為鄉里造福,貢獻碩大,

難以縷述,實為一代人傑。

他的子孫受到庇佑,也是地方的重要人物,

長子黃褒忠出任坡心莊長,次子黃獅保任民選埔心鄉長;孫輩也對地方大有貢獻。

 

 

 

黃舉人從小天賦聰穎,體格非常強健;十歲習武,每天勤奮習武練身,

二十歲參加台灣巡府部院兼提督學政辦的歲試,獲第二名。隨後進入彰化縣學武生,榮獲授紫金花紅標帶。

二十三歲,到福建省參加「全省特旨恩科鄉試」,高中第三十名「武舉人」,

獲得光緒皇帝頒賜華綵旗匾一面,金八十大圓。賜宴,欽命兵部侍郎,授以「都司」官銜。

 

 

 

當他衣錦還鄉時,華綵旗匾來不及插上,清廷因甲午戰爭失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黃耀南結束短暫的官宦生涯 , 並帶回了椪柑種子,研究栽培繁殖,推廣到埔心全鄉及永靖、大村、員林,

 

之後「員林椪柑」還享譽全島,聞名全臺、日本、東南亞地區;

曾經還作為日本皇室的御用美食。

 

黃舉人故居。是一棟宏偉的建築,是在光緒年間興建,佔地近坪,

三合院建築,正身七間起,畫棟雕樑;左右護龍各有三間,正身有翹起的「燕尾脊」。

 

 

正身建築仍為木造結構,正廳空間不大,陳設簡樸、廳內兩壁尚有精美彩繪,廳門上懸有光緒十九年

黃耀南高中舉人所立之「武魁」匾額。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