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一詞[,引據早期平埔族群拍宰海族(Pazih)岸裡社群將草埔稱為「阿河巴」(指未開墾的大塊埔),
而「埔」者就是「巴」也,福佬語取其尾字加尾音,將「埔仔」稱「巴仔」,後來文字記載為「霸仔」或「埧仔」;
大正九年 (1920 ) 改為「大雅」而延用至今,
大雅原舊稱的「壩仔」,就以狹義而言,專指大雅區現有大雅里之街區附近一帶。
在祖籍移民方面,本區早期的開拓者,都來自福建與廣東,尤以漳州(平和、漳浦、詔安)、泉州(同安、南安)、
粵東潮州(饒平、大埔)等地區移民最多。
其中有以張姓所佔的比例極高,然而其中支派至多,並非衍自於同一家族……..
清治時期,本區初屬彰化縣貓栜堡,雍正12年分出為貓霧栜東堡,至乾隆年間再分出為栜東下堡,仍屬彰化縣。
光緒13年台灣建省,改隸臺灣府臺灣縣栜東下堡。日治時期1895年,改屬臺灣縣(後改為台灣民政支部)栜東下堡。
1897年改為臺中縣犁頭店辦務署栜東下堡。1900年本區劃分四區(埧雅、員林、馬岡厝、林厝);
1901年再改為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栜東下堡。1920年改制成臺中州豐原郡大雅庄。
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總督府轄區後,改為臺中縣豐原區大雅鄉,1950年底裁撤區署,改為臺中縣大雅鄉。
2010年12月25日隨著臺中縣市合併為直轄市而改制為大雅區。
座落於大雅鄉橫山村中和路三號的謙興堂,是前縣議員張啟三曾祖父張壬梓於清咸豐末年所建造,
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歷史……..
張任梓之後世張斐然曾擔任區長,其孫張文德 曾任大雅庄庄長,
光復後張家後代張啟三亦出任大雅鄉長、第六、七屆台中縣縣議員,
顯見張家影響大雅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張家古厝」位於大雅橫山村,藏身田野竹林間,宅院面積占地面積約七百餘坪,
院前有半月池,院邸寬闊,遍植果樹,且外圍廣植莿竹成為天然屏障。
門樓面寬三開間,設於右外護龍側端,牆身為斗子砌磚,厚實堅固,而緊連左右植莿竹叢,
成為張宅對外第一道的防禦線。
古厝呈步步高升地勢,院後有高起壟地,形勢上成為「靠山」。
正廳為三開間,左右過水廊已改為密閉的房間,正廳前燕尾院門,左右院牆上磚砌對稱窗櫺。
而五、六年前正廳與院門曾進行整修,重新粉刷的色樣與更新用料,但稍感失調,
不過仍維持原格局配置。
而左外護龍之土埆牆木窗均維持原樣,土牆上馬背山牆之「穿瓦衫」,形成古樸的組砌美感。
迄今,張家仍是下橫山一帶重要的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