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姓入閩始祖蘇益,迄今在福建仍保有蘆山堂宗祠(在今厦門同安區)。

其曾孫紘、绅、缄、结。十四世紀中葉,蘇结一支後裔突遭横禍,被元朝官府追殺,族人四處逃難。

為了避禍,星散族人或姓連,或從外祖姓周。後来一支回籍重新祠宇,以續蘇姓。

從此,同宗分為三姓。

這就是嘉義地區有蘇、周、連宗祠的典故由來……….

蘇瓌(唐許國公)第三子蘇的六世孙苏益(隰州刺史)定居閩中,幼子蘇光诲(屯衛大将军)世代為泉州同安縣人,

故稱之為閩派。

蘇光诲三世孫蘇绅(魏国公),葬潤州(今鎮江市)京口(今丹陽)。

蘇绅之子頌(宋元佑時宰相)定居京口,這一支派因此被 稱之為京口派。

蘇頌(1020年-1101)字子容,福建泉州同安縣葫蘆山(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

北宋十分傑出的博學家,身兼科學家、數學家、政治家、天文學家、地圖學家、鐘錶學家、藥理學家、

礦物學家、地質學家、動物學家、植物學家、機械和建築工程師、詩人、古董家、外交大使等多重身份。

 

蘇頌是中世紀開封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工程師,為世界上早期採用擒縱器的機械設計。

擒縱器是由佛教和尚一行與粱令瓚於725年所發明的,但被應用於環形球儀機械上,蘇頌是第一人。

宋天禧四年(1020),蘇頌出生於同安葫蘆山

其祖先在唐末隨王潮入閩,世代為閩南望族,其父蘇紳中過進士。

蘇頌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聰敏好學,經受了嚴格的家庭教育。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二十三歲的蘇頌與王安石同榜中了進士,做了江蘇江寧縣令。

蘇頌調任穎州(現安徽阜陽)知州時,朝廷大築皇陵,命各州縣調撥大批物資,州縣官們紛紛加捐派款,

從中大撈一把,惟獨蘇頌不侵擾穎州百姓,從州庫中撥出官款置買。

 

仁宗皇祐五年(1053),蘇頌調升國史館集賢院校理九年,便利用接觸皇室藏書的機會,每天堅持背誦二千字,

回家後默寫保留,故熟悉了許多宮廷秘本,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學識。

著名的藥物學著作《本草圖經》二十一卷,就是在此期間完稿。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蘇頌調升知制誥、知審刑院。

熙寧三年(1070),蘇頌因拒絕草擬越級提升李定為御史的的制書而被黜落知制誥,歸工部侍郎中班。

熙寧四年(1071),蘇頌出任婺州(現浙江金華)知州。

 

熙寧六年(1073),蘇頌調任亳州(現安徽亳縣),1074年加集賢院學士,

1075年出任應天府知府兼南京(現河南寧陵以東除永城外地區)留守司。

熙寧十年(1077),蘇頌還朝,修任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後轉為左諫議大夫。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蘇頌暫任開封府知府。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 因陳世儒案下獄。

與「烏台詩案」蘇東坡關在一牆之隔,作詩云: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任刑部尚書。

 

元佑三年(1088),蘇頌主持複製先進的水運儀象台。

1092年,蘇頌被任為右宰相,兩年後辭相出任揚州知州,1097年告老還鄉。

宋哲宗賜贈蘇頌「太子少師」銜,並賜江蘇丹陽良田四百畝。

唐初,陳元光入閩開基漳州,已有蘇姓人入閩,

到唐末時,蘇威五世孫蘇益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死後贈上將軍、武安侯,葬於同安縣,

是為蘆山堂同安蘇姓始祖。

唐末蘇益父子隨王潮入閩,居於同安,蘇威長子蘇光誼的子孫分佈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帶,

次子蘇光謂的子孫分佈於莆田一帶,三子蘇光誨的子孫仍居同安。

其中三子蘇光誨生有五子俱登進士,

尤其五子蘇結(一世祖),官至監察御史、宣儀大夫,傳至第六世蘇以道而家道中落,復遭兵禍,

族中各自逃難,為避兵災而改姓為連或從外祖姓周,此即蘇、周、連三姓同源的由來。

蘇頌故居坐落在廈門同安西北隅葫蘆山下,所以也稱蘆山堂。

現存的蘆山堂是1912年重建的,為三進雙護厝府第式建築,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

整座故居呈現出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

大門口兩隻青石石獅,象徵著辟邪納吉;鏤空式的石窗,梁坊上的鬥拱層層疊起,

各種雕刻,都是中國古代民居典型的建築藝術的展示;

高高翹起的屋檐,陡斜的屋頂,是多雨消水的閩南古建築特徵;

三進的院落式建築,象徵著人丁興旺,財源茂盛。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