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閎(1917 – ) 原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北京。建築師,建築作品以國立國父紀念館最為知名。
2009年獲頒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
王大閎出生於北京,於上海與蘇州長大。父親是知名法學家王寵惠。
蘇州景海小學畢業後,先後就讀於南京金陵中學與蘇州東吳初中。
1930年,隨父親前往海牙工作,進入瑞士栗子林中學(或稱夏德乃中學、夏德美中學)就讀,
1936年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原先主修機械,後來則改為建築。
1940年因歐洲局勢不穩,在父親安排下赴美。1941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攻讀。
1942年哈佛畢業,受駐美大使魏道明邀請,擔任華盛頓中國駐美大使館隨員。
1944年10月,美國雜誌《室內》邀約發表作品,1945年1月,作品《城市中庭住宅》(The Atrium Town House)發表。
1947年,在上海與陳佔祥、黃作燊、鄭觀萱、陳謙受共同成立五聯建築師事務所。
1949年王大閎前去香港,1952年春天遷居臺北。
1953年,在父親支持下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
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學士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的背景
使他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教育的建築師。
在哈佛大學研究所就學時,受教於德國現代建築大師沃爾特·格羅佩斯(之前擔任包浩斯校長)
與密斯·凡·德羅,也與另兩位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與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是同班同學。
1961年完成臺大活動中心暨週邊禮堂規畫案,1969年二期工程完工。
1967年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設計案。
4月,王大閎因臺大活動中心建築獲得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十大優秀建築師。
2009年,王大閎因引領台灣現代建築運動,建築設計中融入傳統人文思想,帶有文化性及藝術性,
以及其整體作品對台灣現代建築發展史的標竿性,獲頒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
王大閎在臺灣曾創下三項第一:
第一幢預力懸臂結-淡水高爾夫球場餐廳;第一幢帷幕牆大樓-亞洲水泥大樓;
第一幢樓中樓住宅大廈-良士大廈。
建築作品有 :
東吳大學城中校區鑄秋大樓(1981)、東吳大學雙溪校區校門(1989)、建國南路自宅(1953,已拆)、
仰德大道日本駐華大使官邸 (1953)、台灣大學漁業陳列館(1954)、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961)、化學工程館(
1961,1971擴建東西兩側)、綜合教室及綜合大禮堂(1972)、地質科學館(1962)、
淡水高爾夫球俱樂部(1963)、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館(1963)、林語堂宅(1963,現為林語堂故居)、
高雄中鋼公司辦公大樓 (1972) 等等……..
若以知名度而言,則以國立國父紀念館最為知名。
幾年前,文化部長龍應台邀請當時高齡96歲的前輩建築師王大閎先生,一同前往國立臺灣博物館
土銀展示館,檢視館藏的王大閎建築設計圖稿原件,包括重要經典作品國立國父紀念館、虹廬、登月紀念碑、
外交部辦公大樓等超過四十年的珍貴手稿,對王大閎建築師表達由衷敬意。
王大閎是臺灣近代建築界的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代接受西方教育的華人建築師,
擁有「永恆的建築詩人」美譽,
作品糅合東方文化內涵與西方現代建築特色,
透過建築傳遞人文精神,體用合一,獲得高度評價。
王大閎先生的重要作品,有的已經具備文資身分,
有的則由建築界、地方政府推動保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