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 節錄 )
一、西洋歷史式樣的流傳
十九世紀中葉,全世界幾乎籠罩在西方歷史主義之潮流中。
這個時候,許多建築師開始更積極的引用過去的歷史語彙,他們不再堅持純粹的古典式樣或是哥德式樣,
而是更自由的擷取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歷史原型,再將之轉化應用到新的建築之上,歷史主義於是成為建築發展主流之一。
這股風潮,不僅於歐洲廣受歡迎,更隨著西方列強於美洲、非洲與亞洲等地的殖民與影響而在世界各地流行。
這一批因歷史主義興盛而產生的建築,我們可以概稱為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在西方歷史主義之潮流中,日本適逢明治維新,
不管是日本政府招募來的西方建築師或者是前往西方就讀的日本留學生,所接觸到的也幾乎是西洋歷史主義之建築。
由於日本於明治維新時廣泛的向歐洲各國招聘技師或者派遣留學生至各國求學受訓,因而在建築上受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也因為統治台灣而將西洋歷史式樣也傳至台灣,使台灣出現大量帶有西洋建築語彙的建築。
二、台灣日治時期的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日治之前,台灣雖有荷西等國人所興建的西式建築,但是數量極為有限。
真正大量引入西方建築於台灣的,卻是日治時期的日本建築師。
一九二○年代中葉前,現代建築尚未於各地發展成熟,不同風格的西洋歷史式樣仍是世界上建築發展的主流之一,
因而台灣日治時期所興建的官署、銀行、學校、軍隊、官邸、法院、紀念碑、銅像與墳墓等建築中,許多都是以各種西方式樣來表現。
這些西式建築不少目前仍然持續的被使用,如總統府、國立台灣博物館、監察院、台灣大學舊校舍、師範大學舊校舍、
新竹火車站、台中市政府、台南地方法院等,都是當地相當吸引人的建築。
這些批著西式外衣的建築,若依其興建的概念與手法,
很明顯的可以區分為「洋風建築」與「西洋歷史式樣」兩類。
(1)洋風建築
西洋歷史式樣建築原有相當嚴謹的體系,每一種風格都有其特殊的語彙和構成。
日人治台前期,政經狀況還不穩定,受過建築專業訓練之日本建築師到台灣的數量也有限,然而為求在新建建築時
有別於台灣傳統建築之風格,採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興建西式建築,成為一種過渡時期的替代方案。
這些日治早期之建築不少都只是沿用日本傳統建築之木構造方式,再於外觀上添加西方建築語彙及元素,
以創造出西式建築之意象。
日本本土之近代建築發展初期也曾經出現這種現象,日本的建築史家,稱這類帶有西洋味的建築為洋風建築。
如果從建築洋化的純度來看,洋風建築尚可以有「擬洋風」與「和洋折衷」之分別。
所謂的「擬洋風」建築是指整棟建築的外貌幾乎都在意象上模仿了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但並不完全遵循其傳統的構成與構法。
所謂的「和洋折衷」建築概念與手法與擬洋風建築相似,但是在語彙上則混用了日本古典建築之元素。
台灣日治初期,擬洋風與和洋折衷建築也都分別出現,舊台南驛(1900)、舊台北驛(1900)、桃園廳舍(1904)等為前者,
桃園驛(1901)及艋舺驛(1918)是為後者,只可都已拆建,無跡可循。
目前在台灣,只有在整修多次,原是為了慶祝縱貫鐵路通車所建之台中公園雙亭(1908)及拆建到台灣民俗村的新北投驛(1910)
兩建築中,我們才可看到洋風建築的影子。
(2)西方歷史式樣建築
一九一○年代,遵循西方歷史式樣建築構成的建築隨著受過專業建築訓練的技師來到台灣,當時也適逢日本大正盛期,
台灣日治時期的西方歷史式樣在經過初期之發展後,逐漸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幾乎是重要的公共建築莫不批上西方歷史式樣的彩衣,當然專業建築師的參與再加上技術日漸成熟的本地工匠終於造就了
許多甚至連日本本土建築也比不上之建築佳作。
嚴格地說,「西洋歷史式樣」只是一個籠統的集合名詞,
指的是建築以西方建築史分期中曾經出現之式樣為藍本作為表現的復古(revival)建築。
對於這些建築,目前稱法十分分歧,有「西式建築」、「洋式建築」、「西洋建築」、「後期文藝復興建築」、「西洋古典建築」等。
這些名稱都無法闡述台灣這些建築真正的意義與脈絡,比較恰當的稱法應為「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以彰顯其應用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主義」(Historicism)盛行下各種式樣的脈絡。
由於日本於明治維新時廣泛的向歐洲各國招聘技師或者派遣留學生至各種求學受訓,
因而在建築上受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古典系與非古典系兩大類。
古典系指的是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風格及其所衍生的風格,其主要源頭有二,
其一是來自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英格蘭磚造建築,其二是來自於歐陸之古典建築。
受歐陸古典式樣影響的建築在式樣上比較嚴謹,元素之取用及組構之方式通常遵循西方古典系列建築標準之作法;
受英國維多利亞磚造建築影響之建築相對的較為自由,因而在風格上相當活潑多樣。
換個角度來看,受歐陸影響的建築帶有濃厚的古典宮廷色彩,恍如歐陸油畫之華麗;
受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紅磚建築影響的建築則浪漫主義色彩較濃,可比擬英國水彩畫之清新。
在非古典系方面,主要源頭亦有二,一為中世紀宗教建築,另一為非西方主流文明,如埃及、印度、馬雅及西班牙之建築。
1.受英格蘭紅磚建築影響之建築
磚造建築是英格蘭建築非常重要的一種,尤其是在維多利亞時期甚為流行。
在日本,建築教育的鼻祖,擔任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系第一任教授的孔德(Josiah Conder)來自於英國,
傑出的第一代建築師辰野金吾也是留學英國,因而日本本土近代建築中出現來自於英國維多利亞建築的影響是不足為奇的事。
辰野今吾在回日本後,更融和了英國的磚造建築與古典建築的元素,創造了所謂的「自由古典風格」,有人亦稱之為「辰野風格」。
日人治台後,不少到台擔任技師的建築師於日本求學時都曾受教於辰野金吾,「辰野風格」由日本流傳到台灣是可以預期的。
台北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13,高塔1922,今公賣局,總督官房營繕課)、台北台灣總督府(1919,長野宇平治、森山松之助,今總統府)
與台北帝國大學病院(1924,今台大醫院舊樓,近藤十郎)均可算是台灣日治時期經典建築之作。
除了辰野風格外,台灣日治時期還有一批學校、小型之公共建築及小型官宅也是以紅磚或加強磚造興建,
建築中雖然也混用西方歷史建築元素,卻不屬任何特定風格,呈現出一種折衷的結果,
台北第一中學校本館(1908,今建國中學紅樓)、高雄中學校本館(1922,今高雄中學紅樓)
及台南師範學校本館(1922,台南師範學院紅樓)是為此類。
2.受歐陸古典系統建築影響之建築
與在風格表現上有較高自由度的各類磚造建築相較,台灣日治時期依歐陸古典系統影響之建築,在造型上也相對地比較嚴肅,
透過厚重的石材及正統的西方古典語彙之模彷與應用,這些華麗的建築比紅磚建築傳達了更強的威權特質,特別是應用厚重馬薩屋頂的法國第二帝國式樣。
由於歐陸古典系統從希臘羅馬時期發展開始,曾歷經文藝復興、巴洛克與新古典幾個階段、在近代建築中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在台灣,受歐陸古典系影響之作品多為中央或者州廳級的官署建築。
然而古典風格在台灣已是第二次移植,再加上台灣並不生產古典系列慣用的石材,因而在表達上與設計上就必須依賴如洗石子之類的仿石材。
台北總督府博物館(1915,今國立博物館,野村一郎、荒木榮一)具有新古典風格,台南地方法院(1912,森山松之助)具有巴洛克風格,
台北賓館改建(1912,野村一郎)、台中廳舍(1913,森山松之助,今台中市政府,)與台南廳舍(1916,森山松之助)
都屬於馬薩風格之作品。
3.受非古典系統建築影響之建築
一九二○年代中期以後,台灣開始出現了幾種非古典系統之式樣,而且廣為流傳。
在這些非古典系統之式樣中以中世紀之仿羅馬、簡化哥德風格以及異風風格為多。
中世紀的兩種風格可在西方宗教建築與非宗教建築中看到。
台灣日治時期雖然西方宗教曾遭受某種程度的限制,但是教堂的建設卻未曾停止,台北幸町教會(1916,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高雄天玫瑰堂(1931,天主教高雄玫瑰主教座堂)及淡水基督長老教會(1932)等建築都具有小型哥德建築的特色。
在非宗教建築方面,日本本土以高等學校建築較常見,其乃因學校企圖以中世紀之語彙來塑造一種學術氣氛。
台灣日治時期,也有一些教育設施採用了中世紀風格,台北帝國大學文學部(1928,總督府官房營繕課,台大文學院)、
台北帝國大學圖書館(1929,總督府官房營繕課,台大圖書館舊館)及台南第二中學講堂(19311931,總督府官房營繕課,
台南一中小禮堂)是為仿羅馬風格。
台北高等學校本館(1928,總督府官房營繕課,今師範學院行政大樓)以及台北高等學校講堂(1929今師範學院禮堂)
則是簡化哥德風格。
所謂的異風風格,乃是指建築中應用了埃及、印度、馬雅、印地安及拜占庭等建築元素做為主要特徵。
異風風格的建築在構成上較自由,應用較多的是銀行與宗教建築。
台北信用組合(1927,合作金庫)、台北放送局(1930,栗山俊一,二二八紀念館)、勸業銀行台北分行(1933,合作金庫)、
勸業銀行台南分行(1937,該行建築課,今土地銀行)、台中彰化銀行本店(1938,該行建築課,今土地銀行)均可以歸納於此類。
另外還有一些建築雖然乍看之下有西方古典系列之構成,可是細看之下則可發現其於外貌,
尤其是柱式上應用了屬於埃及的棕櫚葉柱頭,台北台灣銀行(1938,西村好時)即為一例。
三、戰後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日治五十年,日人所遺留下之建築生產制度、建築材料及施工技術等在日人返國後並沒有完全消失,並且持續的影響一段時間。
就建築風格而言,於日據時期引進台灣的西方歷史式樣建築於1945年之後因為日籍建築師之回國以及現代建築風潮之盛行而日漸減少,
不過由於不少台灣籍建築從業人員與匠師於日據時期曾經參與歷史性建築之興建,
因而在他們之設計監造之下,亦現幾棟品質不錯之案例,
其中台灣大學傅園(1951,台大營繕組)之傅斯年校長墓殿可為代表。
此墓殿之希臘多立克神廟形式,是台灣少見的西方建築原型。
建築正向朝南,與北向同為四柱形式,柱上為山牆,山牆內有勳章飾,東西兩向則為六柱,建築正中放置傅斯年之墓。
除了墓殿之外,前面尚有埃及風格之方尖碑與水池,全部以洗石子建材所建。
不過因為現代建築的興起,西洋歷史式樣建築很快就退出建築的主要舞台,
只剩下一些特殊的建築會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