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宅建築的型態分為四大類:一條龍、單身手、三合院、四合院,

「一條龍」為最基本的格局,而左右對稱的合院則為最常見的類型。

三合院是以「廳堂與護龍」組成ㄇ字形的建築,

是傳統住宅的主要形式之一 。

倫理觀念中,重視「長幼有序、左尊右卑」,有所謂的「左青龍、右白虎」。

正廳的外觀是平脊式屋頂,前後兩坡落水。門設於中間,其廳房的正中央是

正廳或正身,也是建築組群的核心,

祭祀神明、祖先與接待客人的地方,

甚至婚喪喜慶都在這裡舉行,表示隆重。

左房是戶長的居室,右房是長輩居住;

左護龍為長子所住,右護龍為次子所住。

若人丁旺盛,則於左右護龍外,加蓋「外護」。

古厝的護龍數目,以一對居多,最多為三對。

因此,如果是大戶人家,左內護龍(左側第一道護龍)為長房所有;

右內護龍為二房所有;左外護龍為三房所有;右外護龍為四房所有,

依此類推。

屋宅正身與護龍前面的廣場,稱為「埕」,

可供休憩或兒童嬉戲,亦因為是五穀收成時曝曬的地方,

所以又稱「禾埕」。

傳統建築特色之一,就是利用榫接的技巧,不用任何釘子,

大柱小樑在屋頂裡頭接來接去,到最後會在最前面往下突出一根短柱,

如果讓它空在那裡,蠻難看的,

所以,匠師便在柱子底下再榫接一個木造的「裝飾品」,

有做成一朵花的,也有做繡球的,

因為吊垂在短柱下,故稱之為吊筒或垂花。

一根短柱擺在屋頂最前端下面,除了下面裝吊筒外,

匠師也不忘在短柱前頭再裝一個裝飾品,多做人物(如八仙)、

動物(獅子、麒麟、鳳凰等),

因為是豎立在短柱之前,故之為豎采。(又稱豎材)

傳統建築的榫接技術,功能是分散屋頂的重量,

透過屋頂內部建材的榫接,一步步的將屋頂的力道傳至柱子,

再傳到地面。

其間力道傳導的建材,除了樑柱外,就是斗拱,

「斗」為量米的工具,成一方形體;「拱」即斗下面如手臂彎曲狀的部分,

二者合起來可以減少樑柱傾斜,並傳遞屋頂的重量。

 

瓜筒是一顆大大的,長得很像瓜的東西,

一樣是用以傳遞上頭簷樑的重量,

中間挖空形成兩爪,抓住底下的橫樑(稱此橫樑為通),

一般有三通五瓜、兩通三瓜,常見其鑲於牆壁中。

 

雀替一名稱之插角,在樑柱的接角,為求其穩固不偏搖,

就接一片這種約直角三角形的木塊。

日後建築技術的發達,樑柱已經毋需插角協助支撐,

匠師開始對這塊東西做創意,

大者如鰲魚、龍、鳳,小的像仙女、故事。

 

員光從這個名詞光字面或許看不出端倪來,

據指出,員光應是台語彎弓的錯誤翻譯,

位在兩根柱子間的小橫樑之下,看起來很像兩塊插角

的終極合體,成一弧線造型,

看起來是不是很像一個彎弓。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