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姓源出自姬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華姓氏淵源載:

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名揮,為弓正,始製弓失,子孫賜姓張氏,

周宣王時,卿士張仲,其後裔仕晉為大夫,至三家分晉,張開地相韓,

其孫子房(良)為漢留文成侯,

裔孫魏太山太守張岱,自河內徙清河,其族最盛。

據張氏譜載:

漢初張良封留侯,居陳留,文帝時其孫典為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

族人以清河為郡號,典十世孫張孟成遷范陽,其曾孫張韙隨晉元帝

南遷,寓居江左。又六傳復遷河東,後徙洛陽。再四傳居政,遷居始興。

更十二傳端,始遷福建寧化石壁鄉,

其玄孫張揚德,官河北太守,生子三,長子化龍,仍居石壁;

次子化孫,遷上杭,三子化鳳,徙福州。

張化孫肇基上杭,生十八子,派衍十八大房,

後裔著盛,分傳閩粵各地。

唐開元間,限九齡進千秋金鑑錄為玄宗祝壽,

詳述古今興廢之道,帝嘉而賜書褒美,族人遂以

金鑑為堂號。

按: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今廣東韶關)。

唐代唯一由嶺南書生進身的宰相、詩人。卒諡文獻。

人稱「張曲江」。

張九齡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原籍河北。

父張弘愈,官至索盧縣丞、知新州等州事,後以九齡貴,贈太常卿,

廣州都督。

張九齡自幼聰敏,七歲知屬文。

十三歲時(690),王方慶接替被殺的廣州都督路元睿,

途經韶州,見到他的文章後,大為嘆賞。

武曌長安二年(702)擢為進士,最初擔任調秘書省校書郎,

因「謗議上聞」退職返鄉。

713年應「道侔伊呂科」舉,中高第,為左拾遺。

722年,張說拜相,舉薦張九齡為司勛員外郎,

723年,張說再薦張九齡為中書舍人,封曲江縣男。

725年,黨爭失利,張說罷相,十幾人受牽連,包括張九齡。

張說卒後,731年3月玄宗召拜九齡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

732年,為工部侍郎。733年5月,檢校中書侍郎。其年秋,丁母喪歸鄉里。

12月,起復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734年,遷中書令,集賢院令知院事兼修國史。

曾劾安祿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

735年3月加金紫光祿大夫。

736年秋八月天長節,玄宗生日,群臣皆獻珍罕,

獨張九齡上事鑑十章以伸諷諫,號「千秋金鑑錄」,

帝甚嘉美之。

740年在家鄉曲江病逝,享年63歲,贈荊州大都督,諡曰文獻。

張九齡任宰相時期羣賢依賴,天下仰重,文章風度,冠絕一時。

今江西餘通往廣東的梅嶺古驛道即為張九齡頒令鑿通,使中原與

嶺外一線貫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沒。

其後人以金鑑作為堂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