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記載以來拳山堡(文山堡前身)開拓甚早,

乾隆年中(1736)便有墾戶順淡水河進入景美溪溯流而上,

當時文山一帶的原住民屬平埔族霧裡薛社的居住地,

而地名也由拳山堡、文山堡、內湖庄…等不一而足,

文獻上始有木柵這官方稱謂是在同治年間(1862~1873)

開始見諸文字記錄。

清康熙中葉;泉州移民入墾內湖溪(今景美溪)一帶的荒埔,

因懼馬來社山胞來襲,乃在所居打鐵寮四周結木為桓,以資

屏障,而保生命財產。遂名木柵。

清雍正元年(1723)隸屬淡水廳淡水堡。

嘉慶更名拳山堡,另建內湖庄以容之,

地在青山碧澗之側,風景極為清麗,

木柵毀於何年已難於考定,舊址在約今道南橋北畔

即木柵舊街之周圍地方…。

張德明在清代為拳山堡內湖莊地方總理,

曾在木柵聞人張達斌麾下任參謀長。

日治時期曾任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通譯、

臺北州議會員、木柵區長、深坑庄長等職。

舊地名瓦厝內位於今保儀路26巷內,

為前清總理張德明故居。

張德明於日治時期曾任內湖區區長、深坑庄庄長,

當時區長稱為總理,因將其居宅當辦公處所,

故人稱該宅為「總理衙門」。

有子三人,分別為耀堂、福堂及燦堂。

張耀堂(1895-1982),為張德明的嫡長子。

生於1895年9月,出生那年,適逢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伊始,

自幼聰明過人,一生經歷過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以及民國等時期,

其一生足足有半世紀在日治時期渡過,後半生在民國時期渡過。


張耀堂先後畢業於木柵公學校、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北師範學校

前身)、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筑波大學前身)。

大正3年(1914) 3 月國語學校本科畢業後,

旋即赴日就讀東京高等師範文科,同期畢業同學共57位,

唯獨他繼續赴日深造,其餘皆分發到全島各地公學校

擔任「訓導」。

在那個年代,子 地能夠前往日本留學,

這也足以反映家境富裕之一斑。

大正10年(1921)3 月,張耀堂取得文學士學位,隨即返臺從事教育工作。

先任職於臺北工業學校(臺北工專前身,現改制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1926 年(昭和元年)轉臺北師範學校任職。

翌年,臺北師範學校劃分為二校,原臺北師範改制為臺北第一

師範學校(臺北市立師院前身,現改制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該校專收日本人;第二師範學校(臺北師院前身,現改制為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開放臺日共學。

此時,張耀堂轉任第二師範,戰後續任臺北師範學校教授職,

1945 年12 月,轉任戰後臺北建國中學首任校長,

翌年7月卸職。

自此而後,張耀堂正式離開教育界轉入行政體系,

先後出任臺灣省長官行政公署參議、臺灣省政府參議、

臺灣工業研究所課長等職,後屆齡退休。

1982 年逝世,享年88 歲。

張福堂(1897-1968)為張德明次子,

少時即儁逸聰明,嶄然顯露,自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後,

於臺大附屬病院服務三年,赴基隆擔任雲泉商會社社醫,

後回木柵開設張福堂醫院,專攻小兒科與耳鼻咽喉科,

在木柵頗有名氣,看診病人絡繹不絕。

後來,他繼承父親的政治衣缽,被聘為深坑庄協議會員。

昭和2年(1927),張福堂繼劉軟綢之後擔任深坑庄長,

其專長在於爭取地方建設經費,如昭和9年(1934)建道南橋、

以及籌募經費建指南宮本殿及從山腳通往本殿之石階等皆是。

此外,張福堂對於「木柵購買利用販賣組合」也有很大貢獻,

在他的經營下,該組合設有種畜場,畜養種豬、販賣禽畜飼料、

壽木、經管貨運汽車等。

這些措施,不但便利庄民,而且使組合經營規模日漸擴大。

此外,他又經營木柵茶業株式會社、永和煤礦、永安磚業等,

為地方著名實業家。

張德明,任木柵區長時兼營文山茶業公司為負責人,

善於飲茶,知道鐵觀音的好處,請張迺妙回安溪取鐵觀音茶苗,

張德明將這些茶苗種於木柵公學校對面山上,繁殖以後

再分配給木柵茶農種植。

從此,鐵觀音就在木柵生根。

木柵區農會創立於大正7年,由發起人張德明邀集地方仕紳

張金弟、李碧桃、高蘭、張天然、張幼炳、張江木、張藤、

許成邦、高烶程、高水能等諸先賢勸導地方熱心人士組織

「木柵信用組合」而成,並推選張德明先生為組合長,聘請

各保(里)保正(里長)為信用評定委員辦理信用業務,

張德明於大正11年去世,由張福堂繼任組合長並擴展業務變更

名稱為「木柵信用購買利用販賣組合」

增加販賣部、碾米工廠、貨車等業務為組合員服務。

張福堂擔任組合長至民國33年止連任22年之久。

民國57年因病去世,享年72歲。

二弟張燦堂,畢業於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赴日就讀東北帝國大學法科,取得法學士學位。

歷任華北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參事、總務課長,

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講師,臺北市政府行政科長、

市政府秘書、家畜市場管理處處長等職。

著有商事法要義、中國礦山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