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璘是礁溪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東南部。
相較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為玉光村、三民村、
玉田村、光武村部分區域。
大正九年(1920),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
該庄改制為「武暖」大字,隸屬於臺北州宜蘭郡礁溪庄。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瑪璘、瑪璘社、打那岸等,
瑪僯係原住民平埔族之社名,
所謂的瑪璘遺址,說的就是宜蘭原住民噶瑪蘭族瑪璘社,
早在1695年的《台灣府志》已有「蛤仔難(同噶瑪蘭皆為宜蘭舊稱)
36社」記載,其中的貓乳社即為瑪璘社。
瑪璘社址即今天的玉光村。
過往文獻中當地可見馬麟、瑪僯、瑪璘等稱呼,
光復後,認為瑪璘文字意涵不吉祥,又因當時的農田多為水稻田,
陽光灑落水田波光粼粼,散發出玉石般的光芒,
從此瑪璘就被改名為玉光村。
當地黃氏一族有五貢七秀才之令譽,名震全台,
查其宗族府第有三焉,一在瑪僯社(礁溪鄉玉光村),
二在宜蘭艮門,三在衙門前(現在省立宜蘭醫院),
可謂閥閱世家,族繁兒孫逾百螽斯蟄蟄其祿永貞。
黃學海家族擁有「五貢七秀才」之美譽,
黃學海本人於道光17年(1837)中式拔貢生,
為宜蘭地區第一位貢生。
這五位貢生、七位秀才(生員俗稱)都是一門同胞兄弟、
叔姪、祖孫的關係,由此可見其家族
文風之盛和功名之多。
黃學海(1806-1846)名巨川,字匯東,號少軒,
祖籍漳州龍溪,四圍堡瑪僯社人(今礁溪鄉玉光村),
係文林郎黃文韜之次子。
因有家學淵源,道光6年(1826)20歲即進入淡水廳學,
同年補廩膳生,於道光17年(1837)丁酉科由淡蘭籍赴省
科舉中式拔貢生,為宜蘭地區第一位貢生。
其後晉京應試,屢試不第,迨至道光24年(1844),
甲辰科禮部會試,銓選江蘇省直隸州州判,欽加六品同知銜。
但因上京應考長途跋涉,罹患凍瘡之症,
因此赴任未幾,即告假返籍。
中式貢生後,曾任教於仰山書院,《噶瑪蘭廳志》彙校,
受聘淡水廳明志書院訓導有年,著作甚豐,
其姪曾彙集成冊,承知縣丁承禧題耑並作序。
黃元棻(1829-1887),字杏衫,號香圃,黃學海長子。
登第咸豐科生員。
黃元清(1833-1854),字松江,號梅溪,黃學海次子。
年登弱冠,考取咸豐三年(1853)生員,不幸翌年
罹急病而亡。
黃元炘(1835-1888),字芷衫,號友蘭,黃學海三子。
咸豐6年(1856)丙辰科進台灣府學,己未科補廩膳生,
三十九歲,進取光緒8年(1882)壬午科中式恩貢生。
黃元琛(1837-1870),字蓮衫,號友菱,黃學海四子。
考取同治3年(1864)甲子科生員,蒙取進蘭廳學,
乙丑科補廩膳生。
黃大邦,例貢生,故居在瑪僯社,黃學海之姪兒。
道光27年(1847),捐資成貢。
黃長發(1860-1895)書名秋華,字實之,號虛齋,黃學海之孫。
光緒8年(1882)壬午蒙取蘭廳學生員,光緒14年(1888)補廩膳生。
光緒17年(1891)辛卯捐例台灣省試用訓導,敕授徵仕郎五品頂戴。
黃望棋(1869-1895)書名啟華,字沃之,號迪齋,黃學海之孫。
光緒19年(1893)癸巳試蒙取進蘭廳縣學生員。
得年26歲,天妒賢才,英年早逝。
黃鏘(1821-1890),黃豐泰之長子,黃學海之侄,
原名鏗,字佩卿,號百亭。少聰敏逾人,讀書過目不忘,
有才子之稱,惜科場不得意,遲至清道光21年(1841),
22歲始錄取為生員,越兩年補廩膳生,
道光30年(1850)登歲貢,例捐訓導,加軍功六品職銜,
以賑濟山西旱災出力,恩准分發台灣府學訓導。
黃貢生在稚年,與黃學庸(文賓),李春波(心亭)、
李逢時(泰階)諸人,結為總角好金蘭弟兄,人稱謂蘭邑四公子,
及長四人皆擢第中式貢生或舉人,名噪一時,
光緒元年(1875),任教仰山書院;
光緖2年(1876)接宜蘭縣儒學正堂教諭。
生平尚義有信,熱心文教,不僅捐地興建孔廟,
同治13年(1874)又與楊士芳、李春波、王藍石、蔡國琳等
稟請沈葆楨建台南延平郡王祠;且參與續修《噶瑪蘭廳志》。
晚年興學盡瘁,積勞成疾,
光緒16年(1890)辭世,貤贈奉直大夫。
黃氏一門登科甲者如下:
黃學海:道光丁酉科(1837)拔貢生
黃元棻(長子):咸豐丁酉科(1861)生員
黃元清(次子):咸豐癸丑科(1853)生員
黃元炘(三子):光緒壬午科(1882)恩貢元
黃元琛(四子):同治甲子科(1864)生員,次年補廩生
黃秋華(孫):光緒壬午科(1882)補增生
黃啟華(孫):光緒癸巳科(1893)生員
黃鏘(胞姪):道光庚戌科(1850)歲貢生
黃大邦(姪): 道光丁未科(1847)例貢生
黃居廉(姪孫):同治甲子科(1864)例貢生
黃宗岱(姪孫):光緒丙戌科(1886)生員
黃挺華(姪孫):光緒丙戌科(1886)生員
黃氏一族曾於宜蘭縣衙(今宜蘭醫院舊院區)對面,
即昔日王婦產科院址附近,營建二座大宅院,習稱「貢生大厝」,
並以「大厝兩座,前後九進」形容衙門前黃氏宅第之盛。
其左為大夫第,即奉直大夫歲貢生黃鏘宅第;
其右為明經進士第,即拔貢生黃學海府第。
惜今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