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繹曾(生卒年不詳),字伯敷,一作伯孚,處州(今浙江麗水)人。
元朝政治人物,官至國子助敘。口吃而精敏異常,諸經注疏,多能成誦,文辭汪洋浩博,與陳旅齊名。
學識淵博,擅書法,真、草、篆、隸俱通習之,各得其法。,著有《文說》、《文筌》、《行文小譜》。
《翰林要訣》一卷,分十二章:
一執筆法,二血法,三骨法,四筋法,五肉法,六平法,七直法,八圓法,九方法,十分佈法,十一變法,十二法書。
各法中俱立種種名目,有本於前人者,有其自創者。
前人論書頗以此書為重,也有以為此書涉於繁瑣,徒令學者目眩神昏不知所主。姑備一說,未可墨守。
衛夫人云:真書去筆頭一寸二分,(或作二寸一分。)行草去筆頭二寸一分。(或作三寸二分。)
撥鐙法,李後主得之陸希聲。後主更益二字,曰導送,謂之七字訣。
趯。大指骨上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壓。捺食指著中節旁。此上二指主力。
鉤。中指著指尖鉤筆令向下。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際,揭筆令向上。抵。名指揭筆中,指抵住。
拒。中指鉤筆,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運轉。 導。小指引名指過右。 送。小指送名指過左。
右名撥鐙法。撥者,筆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也。
鐙即馬鐙。筆管直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淺即易撥動也。
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而書之。
提腕。肘著案而虛提手腕而書之。
懸腕。懸著空中而書之,最有力。
枕腕以書小字,提腕以書中字,懸腕以書大字。行草即須懸腕,懸腕則筆勢無限,否則拘而難運。
今代惟鮮於郎中善懸腕書,問之,輒瞑目伸臂曰:膽膽膽!
唐太宗曰: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
又曰: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筋力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簡緣云:管直則心圓。
撮管。以撥鐙指法撮管頭,大字草書宜用,書壁尤宜。
??管。以大指小指倒垂執管,??三指攢之,就地書大幅屏障。
捻管。以大指與中三指捻管頭書之,側立案左書,長幅釣字。
握管。四指中指節握管,沉著有力,書誥敕榜疏。
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筆尖受水,一點已枯矣。
水墨皆藏於副毫之內,蹲之則水下駐之,則水聚,提之則水皆入紙矣。
捺以勻之,搶以殺之補之,衄以圓之。過貴乎疾如飛鳥驚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滯,仍不得重改。
簡緣云:此專對水墨說,用筆之際,自然有此七字在筆下,非謂何筆為蹲何筆為駐也。
字有骨,為字之骨者大指下節骨是也,提之則字中骨健矣,縱之則字中骨有轉軸而活絡矣。
提者,大指下節骨下端小竦動也。縱者,骨下節轉軸中筋絡稍和緩也。
簡緣云:此專對骨說,提之則骨健,縱之則骨活動,非謂何筆為縱何筆為提也。
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虛打勢飛度筆意也。
鈍吟云:解藏度二字,則無死筆,活處在筋也。又云:一畫亦要藏度,不專是斷處聯屬。
簡緣云:一行亦有藏度,一幅亦有藏度。不悟此二字,唐人所謂善書手而已矣。
字之肉,筆毫是也。疏處捺滿,密處提飛。平處捺滿,險處提飛。捺滿即肥,提飛則瘦。
肥者毫端分數足也,瘦者毫端分數省也。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
乾研墨,濕點筆。濕研墨,乾點筆。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粗則多累,積則不勻。
簡緣云:今人誤以墨重輕為肉之肥瘦。
又云:此專對字之肉講。非謂何筆為滿捺何筆為飛提也。
筆。字一寸,蹲七厘,提五厘,捺九厘,畫一分。以是為率,清勁遞減三厘。
初學提活蹲輕,則肉圓。老成提緊蹲重,則肉?走刺。
右軍云: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則毫弱無力。
鈍吟云:如萬歲枯藤,?走刺也。徐季海筆在畫中,力出字外,用此也。
紙。強弱有分數,筆力臨時斟酌用之。
右軍云:紙剛用軟筆,紙柔用硬筆。純剛如錐畫石,純柔如印印泥。既不圓暢,神格亡矣。
墨。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遠行近折。 不得用硯池水,令墨滯筆,冱以新汲水,臨時用之。 凡書不得自磨墨。
硯。池寬面細,每夕一洗,則水墨調勻,血肉得所。
書學指南云:夫論墨之佳曰:輕堅黝黑,入硯無聲。
又曰:其堅如玉,其文如犀。又曰:繢彩奮發。論硯之佳曰:秀潤玉質。
論筆曰:長而不勁,不如勿長;勁而弗圓,不如不勁。
論紙之佳曰:不能澄心堂薛濤江,亦必堅薄白滑、純柔光澤者,若粗厚松灰者,不惟損筆,亦能壞字。
凡此皆至理也,善書者知之。
翰墨良規云:凡平畫忌如算子,終篇展玩,不見橫畫,始是書法。 鈍吟云:八字最妙。
簡緣云:將欲縮鋒引而伸之,須要首尾相等,但鋒尖耳,不可如鼠尾。
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懸針始於蘭亭年字,後人遂以為法。
又按豎畫只有垂露、懸針兩筆,其餘皆言其意,意以立法,教後人也。
簡緣云:凡豎畫起手不用力,雖極短亦不直。故頭向右用筆稍駐而下行,中自然凸出。
又云:直畫從發筆用力,則中間微凸而出,如申字中豎,則努而懸針也,事字中豎則努而隨趯出也。
鄉則努而鄉也,背則努而背也,非另有一筆。
簡緣云:波者磔也,今謂之捺也。或曰微直曰磔,橫過曰波。
磔。偏蹲偏駐,疾過緩出,首尾自藏。須先作上啄,取勢如裂帛,力在裂外。
勢盡不可便出,須駐筆而後放。
唐太宗云:磔者不徐不疾,去欲複駐而去之也。
拔。先作左撇飛筆側打鋒不蹲,順勢欹下,力滿微駐,仰出三過筆,如手拔物。
逴。上點如右足立定,取力下屈,如右股三折,取勢下拔,如右足之逴溝壑。
策。重提輕蹲,圓鋒左出,勢盡仰收,如鞭之策馬,力在著物處。
簡緣云:智永最近此法,凡字各有八面,即一字|字皆有八面。勢有在乎實者,亦有在乎空者。
善書者下筆自有八面威風,不善書者雖填滿四隅,總多缺陷。方法不可不知也。
結構。隨字點畫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畫均布之。
先於鍾、王、虞、顏法帖上,以朱界畫印,印訖,視帖中字畫分數一一臨擬,仍欲察其屈伸變換本意,秋毫勿使差失。
四家字體既熟,方可旁及諸家。法帖字大,以小印分數蹙之。法帖字小,以大印分數展之。
雖以黃庭、樂毅展為方丈可也。
又以朱界畫印印紙,或棐板漆之,取許慎說文偏傍字樣一一依法區處,
務要簡易精熟,外妍美而內遒健,各各自佳矣。
均方。長者兩減闊,短者兩減長,小者四減。
字形雖有長短闊狹小大,行中須留空地,仍須寫空中勢,須偏著右,或亦各一分。
鈍吟云:此分窠法,不可不知。
簡緣云:長如日月之類,短如四皿之類,小如口字之類。
布方。中展圓則疏者均方,中蹙圓則密者均方。點畫孤單者展一畫,大人卜之類是也。
重並者蹙之一傍,棗轉嶽麓之類是也。古者所無,不得擅寫。
簡緣云:平日工夫足,臨時方能布置。
映帶。凡偏傍不相稱者,屈伸點畫以避之,太繁者減除之,太疏者補續之,必古人有樣乃可用耳。
變換。字之中點畫重並者,隨宜屈伸以變換之。點不變謂之布棋,畫不變謂之布算子,若亦馬三冊之類是也。
字之中偏傍重並者隨宜開合而變換之,間合間開之,類若林晶炎焱之類是也。
體樣。隨字辨體,隨體識樣,字形有孤、單、重、並、並、累、攢、積之體,須據說文為主而分布之。
一二為孤,日月為單,棗炎為重,林並為並,晶焱為累,墅樣為攢,爨鬱為積。
以此為例,廣推求之。
字間。對者宜疏,疏者宜密。
行白。對者宜等,間者宜平。
簡緣云:識得疏密等半,自然行間茂密。
篇段。平、起、伏。六分之一平,其三起,最後二分伏。
平者圓穩而平畫多也,起者振動而仰畫多也,伏者收斂而多偃畫也。
情。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鬱而字斂,
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
氣。清和肅莊,奇麗古淡,窗明幾淨,氣自然清。筆墨不滯,氣自然和。
山水仙隱,氣自然肅。□□□□,氣自然莊。珍怪豪傑,氣自然奇。佳麗園池,氣自然麗。
造化上古,氣自然古。幽貞閒適,氣自然淡。八種交相為用,變化無窮矣。
形。字形八面,迭遞增換,一面變形凡八變,兩面變形凡十六,三面以上變化不可勝數矣。
勢。形不變而勢所趨背各有情態,以一為主,而七面之勢傾向之也。
真。鍾繇力命、克捷、宣示、季直。王右軍樂毅論、畫贊、黃庭、曹娥、霜寒、遺教、臨鍾書、道德經。
王子敬十三行、洛神。智永千字文、臨羲之書。虞永興破邪論。歐陽蘭台九成宮、化度寺、虞恭公、姚辯、
皇甫君、搗素、心經。虞永興廟堂碑。褚遂良聖教序、三龕碑、枯樹賦、陰符經。張旭郎官石。陶弘景瘞鶴銘。
徐浩不空三藏。顏魯公麻姑壇、放生池、中興頌、東方朔、干祿字書、家廟、宋璟、臧懷恪、八關齋、多實。
柳公權玄秘、馮宿、苻璘、西平王、普照、陀羅尼。裴休圭峰。張從申季子廟、四絕、季子志。
歐陽通道因。吳通微楚金禪師。
行。王右軍蘭亭、聖教。張從申玄靜碑、高氏鐵彌勒頌。
李北海雲麾、嶽麓寺、娑羅樹。褚遂良哀冊。虞世南汝南公主。顏魯公爭座位、祭侄文、劉太衝序。
草。右軍十七帖。
簡緣云:有二本,後有敕字者佳,今翻刻甚多。懷素自序、聖母。
淳化閣帖。諸帖之祖,宋太宗淳化三年,出內府真跡,命王著用棗板摹刻十卷,雖近肥俗,深得古意,不見真跡,得此足矣。
上有銀錠紋,用澄心堂紙、李廷圭墨拓打,手模之而不污。親王大臣各賜一本,人間罕有。今世所傳,俱從賜本轉相摹刻者。
絳帖。淳化之子,用淳化閣帖增入別帖,重編廿卷,潘師旦摹刻。
骨法清勁,足正王著肉勝之失。然駿馬露骨,又未免羸瘠之憾。
潭帖。淳化之子。寶月大師摹刻。風韻和雅,血肉停勻,但形勢俱圓,頗乏峭健之氣。
慶歷間僧希白重摹者亦佳,第三次者失真矣。
大觀帖。淳化之弟。大觀間奉旨以御府真跡重刻於太清樓。
中有蘭亭帖,蔡京摹刻。京沉酣富貴,筆偏手縱,非複古意,賴刻手精工,猶勝他帖爾。
太清樓續閣帖。劉燾摹刻。工夫精致,亞於淳化。肥而多骨,求備於王著,乃失之粗硬,遂少風韻。
戲魚堂帖。劉次莊摹於臨江,除去淳化年月,而增釋文。在淳化翻刻中為有骨格者,淡墨拓尤佳。
寶晉齋帖。米元章手摹二王以下真跡入石,佳帖難得,學者賴此得見晉唐人仿佛爾。
汝州帖。摘諸帖中字牽合為之,每卷尾有汝州印,後有會稽重摹,俗謂之蘭亭帖。
群玉堂帖。韓侂胄刻,筆意清遒,雖有勝趣,憾刻手不佳,不為精妙。
真賞齋帖。錫山華氏刻。此明碑之最精者。
大要筆圓字方,傍密間豁,血濃骨老,筋藏肉潔,筆筆造古意,字字有來歷。
日臨名書,無吝紙筆,工夫精熟,久自得之。
簡緣云:書法之賾,和盤托出。學者但要自始訖終,細心體會,自有正路可入。
毋為野狐鳴盤踞胸中,輕視此編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