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氏家族為嘉義地區諸羅名門,係至第一代賴斌來來台開墾三界埔(今嘉義縣水上鄉三界村)等處墾殖,
後移至崙仔頂庄(今嘉義縣中埔鄉和睦村)以農為業,在嘉義八掌溪畔發展起來,其後二、三代定居於此持續農耕,
奠定日後發展豐厚的基礎。
根據嘉義縣志記載,賴家至第四世代,已開闢田地千餘甲,引八掌溪之溪水灌溉,耕作人數已達數千人之多。
第四世後裔賴時輝移居至嘉義市布街(今光明路),經營賴集義大租館,廣達六庄,續墾百餘甲,
賴時輝以傳分長房賴世英(仁)、二房賴世良(義)、三房賴世陳(禮)、四房賴世觀(智)、五房賴世貞(信)分五房記號,
為輩份順序,開展家族支派。
光緒二十年(1984) 賴家因家族成員相繼過世,族產房派糾紛,導致賴智英搬離古厝於嘉義大街東邊(今吳鳳北路、
公民路與中正路之間),另建「崇祀堂」大厝,建立「仁記」新房派。
按 : 賴時輝(1819-1884)小時候家境清苦,15歲開始做跟人學習生意,往來於福建、浙江兩地、
從事藥材的買賣。因為道光年間地方擾亂,貨物漲價,而他配運藥材得利,而漸漸致富。
致富後德賴時輝,特別能體會貧窮人家的心情,他出錢設置義倉、育嬰堂從事地方慈善救助;修建堤防、修建義墳興辦公共事業。
在嘉義城民的眼中,他是一位急公好義,樂善好施的大好人,甚至,有窮人家無力埋葬,賴時輝也都慷慨解囊,捨棺修墳。
同治元年(1862)四張犁人(今台中縣四張犁)戴潮春起兵造反,亂事擴及到嘉義城,戴軍三度圍攻嘉義城,
當時賴時輝主保安局,他便號召鄉勇,加以軍事訓練,又義不容辭的提供藥品及補給品。
戴潮春亂事平定之後,知縣上奏請議表揚有功人士,
賴時輝被封為藍翎誥授奉政大夫(五品官)……..
賴時輝(1819-1884),字夢修,號省齋。嘉義縣公館莊(今中埔鄉和睦村)人,後遷居嘉義市布街,懸壺濟世。
在同治元年(1862)的戴萬生事件中,嘉義縣城被圍攻三年,援絕糧斷。賴時輝主持保安局,協助捐資募勇,辦理團練。
事件過後,以領導民眾守城有功賞戴藍翎,並以即用分府之職,委辦嘉安總局。
賴時輝生平重視慈善事業,經常造橋鋪路、救助貧民。
國華街靠近中山街的部份在清朝時期發展逐漸發展起來,人稱新店街,乾隆29年(1764)的《續修臺灣府志》記載
新店街:西門外街尾橋頭,算是諸羅縣城西門外的一處熱鬧聚落,這個地位居南方的街尾,所以又稱新店街尾。
府路巷據說是由嘉義仕紳賴時輝與陳熙年出資所建,從新店尾出發,可通往台南府城的道路,
上鋪石板,大大提升嘉邑與府城間的交通便利性,
賴時輝共生有五子,皆登科甲。
賴家雖分五房,因二房、三房、五房都英年早逝,賴時輝五子中僅有賴世英與賴世觀跨至日治時期,
故僅大房賴世英的賴仁記與四房賴世觀的賴智記,能維持家族的勢力。
賴世觀(1857-1918),字士仰,號東萊,又號玄遊。
生於清咸豐七年(1857),幼時不喜與群童嬉戲,於七歲時入學,十五歲時便善於賦詩。
光緒三年(1877)時以批首取進為臺灣府學生員,二十三歲時補廩生。
中法戰爭期間曾協助處理團練總局事宜,後來在他三十歲時因獻計捕賊有功而受賞五品職銜,
之後在三十二歲時經臺灣巡撫劉銘傳奏准擔任訓導一職。
而在光緒十八年時他又以首名的成績考取臺南府學歲貢生,赴國子監肄習部銓後分發儒學教職。
臺灣割日後,日方曾欲任命為廳參事,賴世觀堅持不就,僅擔任西區民選保正,
後來日方又授予紳章(1897年),之後又因其討伐土匪有功而獎賞之。
晚年隱居研習釋道之學,並有造橋修廟、印刷善書等善行。
曾著有《賴士仰廣文筆記》、《諸羅漫談》、《東萊詩文集》、《乙未嘉城淪陷記》等書,
但多已不傳,僅有數篇詩文流傳至今。
在文壇上有諸多古詩創作的賴惠川(1887- 1962) 本名尚益,以字行,號頤園,別署「悶紅老人」 。
賴惠川為賴氏開基祖的第十七代子孫,渡臺祖賴恂行的第六代子孫,父親賴世英為清代歲貢生,
賴惠川排行第四,是賴世英第二任太太鍾惜娘的獨生子。得年 76 歲。
賴惠川的祖父賴時輝、父親賴世英,以至賴惠川,三代俱有文名,是嘉義地方有名的書香世家,
賴惠川家學淵源,工詩詞,自稱為「悶紅老人」 ,取「綠悶紅愁」之意,文館因名「悶紅館」 ,
為與詩友唱和吟詠並講課授徒之所。
賴惠川的文集《悶紅館全集》共收有八部作品。
賴子清,父親賴世觀、祖父賴時輝,
與兄長賴雨若在文壇上均有傑出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