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在南投市有三大派下組織:琯溪派下或稱小溪派,來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琯溪鎮,

南坑派下來自南靖縣南坑,大宗派下則來自大陸各地包括小溪南坑,三大派下各置有產業,

大宗派因未興建宗祠,故神主「張良公」神位暫借祀在琯溪宗祠。

 

《廣韻》記載黃帝第五子「揮」:「使造弦,實張網羅,世掌其職,後因氏焉」,故傳說張輝為張姓始祖,

傳至漢文帝時,張良之孫張典任清河太守,此後張姓以「清河」為堂號,南宋時,小一郎張鐵崖遷居至福建平和縣琯溪山,

即為「琯溪」派名來源。

張鐵崖派下族裔眾多,其中有數家渡海來臺,

而南 投最興旺的為乾隆初年來臺第十四世的張永連(譜名良德公16991757)派下。

 

琯溪宗祠或稱「慎遠堂」、「清河宗祠」、「小溪張姓祖厝」,位於南投市東北郊區水田中,

當地昔日屬南投堡包尾庄,前身乃道光29年貢生張春華等族人集資創建宗廟於番社庄高地(今南投高中教師宿舍),

日治時期被日均徵收為南投陸軍分遣隊兵舍,1911年因年久失修遂毀於颱風,其後乃由張承順、張德、張開榮、

張金水等人首倡與張琯溪族人協議,由祭祀公業撥款遷建於現址,

1934年由張萬輝、張大江等人倡議重修迄今。

南投市復興路一帶有旗杆厝,據聞創建於同治10年(1871),創建人即為彰化縣歲貢生榜首張春華,

原名「選青堂張家祖宅」,後因當時當地僅張氏一官家有權撐旗,導致成為了該地地標,而通稱「旗杆厝」。

日治時期南投廳推行「市街改進」計畫,進行兩次道路拓寬工程,旗杆厝整體規模而有大幅改變。

民國62年,繼兩次市街拓寬工程改變基地形狀後,旗杆厝之正廳右後方土地亦於多年前售予臺中企銀(今臺中銀行)。

南投張家傳至張化成 (字端明 ) 時,傳有三子; 分別是張春華(1813-1884) 、張英華、張清河。

其中張春華(上苑) 又傳了四子 : 雅韻、雅調、雅正、雅照。

其後裔子孫對於南投建樹頗多………

按 :  巨逆洪欉與首逆戴萬生……..逆等結會倡亂以來,戕官陷城,

分股肆擾,黨與日聚,逆焰益張,為時兩載有餘,蔓延數百餘里,幾同燎原之火,撲滅為難;二年秋間奉命

補授台灣道員缺,並奉撫臣徐宗幹奏委督辦全台軍務,統兵渡台,招集舊部精勇,相機進取,先後克復彰化、斗六城堡。

嗣又會擒首逆戴萬生,明正典刑;其林戇晟、陳啞狗弄等逆,並經策調在事官紳民團,隨同署陸路提督臣林文察、

署鎮臣曾元福,以次剿除。

裘伯玉、溫振邦、胡培、程榮森,並均賞戴藍翎。運同銜趙仲銛,著賞戴藍翎。

舉人蔡鴻猷,著以知縣儘先選用。貢生陳如璧,著以訓導,不論雙、單月儘先選用。吳聯輝,著賞給五品銜。

廩生張春華等二名,均著以訓導儘先選用,並賞戴藍翎。

張春華即以上述之淵源,開始家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

清代晚期彰化孔廟受到嚴重的破壞,自此難以恢復到道光年間的盛況。

在同治元年至三年間(1862-64)戴萬生起事,彰化城被佔據兩年。當時以白沙書院為其軍機所在,可能對孔廟造成破壞。

光緒四年至六年(1878-80)知縣傅瑞銓捐其廉養銀重修,並得到士紳張春華等人捐資,於光緒六年(1880)完成,

相關事蹟見於傅瑞銓所撰之「重修邑學碑記」。

三房中的張承騰曾於時期擔任過魚池庄庄長、魚池信用組合長等職;

其子張慶沛曾擔任過兩任的南投鎮長 (1960-1968) ;

四房派下的張承順派下有張慶章曾擔任光復初期的南投鎮長(1645-1950)、以及1-2屆縣議員;

其弟張慶重亦曾擔任鎮代表主席,及5-6 屆縣議員。

張慶沛的兒子張俊宏,則曾經當選省議員以及立委等職位。

張家在南投地方上的政壇影響力可見一斑。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