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生於南朝梁梁敬帝太平二年(557),是陳朝大司空歐陽頠的孫子。

13歲那年,任廣州刺史的父親歐陽紇舉兵反陳,失敗被殺,全家為此而受到株連。

歐陽詢因年幼而幸免於難,被他父親的舊友中書令江總收養,並督教他經史書法。

歐陽詢聰敏勤學,讀書數行同盡,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精通《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三史。

後出仕隋太常博士。唐

高祖李淵未顯貴時,多次交遊。李淵稱帝後,升遷為給事中。

 

歐陽詢的書法最初仿效王羲之,但不囿於一家:

據說有一次歐陽詢騎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他騎在馬上仔細觀看了一陣才離開,

但剛走幾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馬觀賞,讚嘆多次,而不願離去,便乾脆鋪上氈子坐下反覆揣摩,最後竟在碑旁一連

坐臥了3天才離去。

歐陽詢篤好書法達到痴迷的程度,由於勤學苦練,故能獨闢蹊徑自成一家。

 

武德七年,歐陽詢奉詔與裴矩、陳叔達修撰《藝文類聚》100卷。書成後,得到賞賜帛二百段。

唐太宗貞觀初年,歐陽詢升為太子率更令(因而又被稱為歐陽率更),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

八十五歲時辭世。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輯唐張懷瓘所著《書斷》稱:

「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擾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籠之勢,幾旋雷激,操舉若神。

真行之書,出於太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潤色寡於虞世南。

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

 

所創「歐陽詢八訣」書法理論,具有獨到見解。對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黃自元結構92法的著述,均有啟示。

八訣

(點)如高峰墜石;(橫戈)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

(堅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

三十六法

排疊:

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 , 如壽、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 ,旁、言旁之類 ,

《八訣》所謂分間布白” ,又 曰調勻點畫是也。高宗《唱法》所謂堆垛亦是也。

 

避就:

避密就疏,避險就易,避遠就近,欲其彼此映帶得宜

。又如廬,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當相同;府字一筆向下,一筆向左;字下辶拔出,則上必作點,亦避重疊而就簡徑也。

 

頂戴:

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輕者,頂戴,欲其得勢,如曡、壘、藥、鸞、驚、鷺、鬐、聲、醫之類,

《八訣》所謂斜正如人上稱下載,又謂不可頭輕尾重是也。

 

穿插:

字畫交錯者,欲其疏密,長短、大小勻停,如中、弗、井、曲、冊、兼、禹、禹、爽、爾、襄、甬

、婁、由、垂、車、無、密之類,《八訣》所謂四面停勻,八邊具備是也。

 

向背:

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體勢,不可差錯。

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類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類是也。

 

偏側:

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側、欹斜,亦當隨其字勢結體。

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幾之類;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厷之類;

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父、互、不之類。

字法所謂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八訣》又謂勿令偏側,亦是也。

 

挑¤:

字之形勢,有須挑¤者,如戈、弋、武、九、氣之類;又如獻、勵、散、斷之字,左邊既多,須得右邊¤之,如省、炙之類,

上偏者須得下¤之,使相稱爲善。

 

相讓: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須彼此相讓,方爲盡善。如馬旁、糹旁、鳥旁諸字,須左邊平直,然後右邊可作字,否則妨礙不便。

如羉[上無四]”,以中央言字上畫短,讓兩糹;如辦,其中近下,讓兩辛出;如鷗、鶠、馳,兩旁俱上狹下闊,亦當相讓;

如嗚、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扣,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防礙,然後爲佳,此類嚴也。

 

補空:

如我、哉,作點須對左邊實處,不可與成、戟、諸戈‘,字同。

如襲、辟‘,、餐‘,、贛‘,之類,欲其四滿方正也,如《醴泉銘》建字是也。

 

覆蓋:

如寶、容之類,點須正,畫須圓明,不宜相著,上長下短。

 

貼零:

如令、今、冬、寒之類是也。

 

粘合:

字之本相離開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顧揖乃佳,如諸偏旁字臥、鑒、非、門之類是也。

 

捷速:

如鳳、風之類,兩邊速宜圓¤,用筆時左邊勢宜疾,背筆時意中如電是也。

 

滿不要虛:

如園、圃、圖、國、回、包、南、隔、目、四、勾之類是也。

 

意連:

字有形斷而意連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類是也。

 

覆冒:

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雲頭、穴、宀、榮字頭頭,奢、金、食、夅、巷、泰之類是也。

 

垂曳:

垂如都、鄉、卿、卯、夅之類,曳如水、支、欠、皮、更、辶、走、民、也之類是也。

 

借換:

如《醴泉銘》祕字就示字右點,作必字左點,此借換也。《黃庭經》¤字,亦借換也。

又如靈,,,法帖中或作¤、或作小“,亦借換也。又如蘇之爲蘓、秋之爲秌“,鵝之爲¤[上我下鳥],爲¤[左鳥右我]之類,

爲其字難結體,故互換如此,亦借換也,所謂東映西帶是也。

 

增減:

字有難結體者,或因筆畫少而增添,如新之爲¤、建之爲¤,是也。

或因筆畫多而減省,如曹之爲¤、美之爲¤。但欲體勢茂美,不論古字當如何書也。

 

應副:

字之點畫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帶,故必得應副相稱而後可。

如龍、詩、讐、轉之類,必一畫對一畫,相應亦相副也。

 

撐拄:

字之獨立者,必得撐拄,然後勁可觀。

如可、下、永、亨、亭、甯、丁、手、司、卉‘,、草、矛、巾、千、予、於、弓之類是也。

 

朝揖:

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顧,兩文成字者爲多,如鄒、謝、鋤、儲之類,與三體成字者,若讐、斑之類,

尤欲相朝揖,《八訣》所謂迎相顧揖是也。

 

救應:

凡作字,一筆才落,便當思第二、三筆如何救應,如何結裹,《書法》所謂意在筆先,文向思後是也。

 

附離:

字之形體,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離,如形、影、飛、起、超、飲、勉,凡有文、欠、支旁者之類,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

 

回抱:

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之類,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類是也。

 

包裹:

謂如園、圃打圈之類四圍包裹者也;、尚“,上包下,、兇、下包上;匱、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類是也。

 

卻好:

謂其包裹鬥湊不緻失勢,結束停當,皆得其宜也。

 

小成大:

字以大成小者,如門“,辶下大者是也。以小成大,則字之成形及其小字,故謂之小成大,如孤字隻在末後一\[]”,

甯字隻在末後一]”,欠字一拔,字一點之類是也。

 

小大成形:

謂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勢也。

東坡先生曰: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若能大字結密,小字寬綽,則盡善盡美矣。

 

小大大小:

《書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寬猛得宜。

譬如日字之小,難與國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畫與密者相間,必當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帶得宜,然後爲上。

或曰:謂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欲其相稱。亦一說也。

 

左小右大:

此一節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結字,易於左小而右大,故此與下二節,著其病也。

 

左高右低左短右長:

此二節皆字之病。不可左高右低,是謂單肩。左短右長,《八訣》所謂勿令左短右長是也。

 

:

學歐書者易於作字狹長,故此法欲其結束整齊,收斂緊密,排疊次第,則有老氣,《書譜》所謂密爲老氣,此所以貴爲褊也。

 

各自成形:

凡寫字欲其合而爲一亦好,分而異體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於疏密大小,長短闊狹亦然,要當消詳也。

 

相管領:

欲其彼此顧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應接:

字之點畫,欲其互相應接。兩點者如小、八、忄自相應接;三點者如糹則左朝右,中朝上,右朝左;四點如然、無二字,

則兩旁二點相應,中間接又作灬亦相應接;至於丿、\[]、水、木、州、無之類亦然。

 

已上皆言其大略 ,

又在學者能以意消詳 , 觸類而長之可也。

(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