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1504-1580) 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泉州北郊濠市(今洛江區河市鎮)濠格頭村人,
生於弘治十六年( 1503)。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將、儒將、武術家、詩人、兵器發明家。
本邑好友潘湖黄光升(明兵部侍郎後任戶刑二明兵部侍郎後任戶刑二部尚書)密授俞大猷方略,
率部轉戰於蘇、浙、閩、粵之間,身經百戰,戰功顯赫,俞家軍威名赫赫,與當時另一位抗倭名將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
歷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馬生涯四十七年,時而受重用,名聲顯赫;時而受貶責,淪爲囚徒,
《明史·俞大猷傳》曰:大猷負奇志,忠誠許國,老而彌篤。
墓在晉江市磁竈鎮蘇垵村北。坐南朝北,磚構,外包三合土。
白石墓碑陰刻楷書皇明都督虛江俞公墓。墓兩側尚存石將軍1對。原有石馬、石虎、石羊等均被毁。
俞大猷出身於下級軍官家庭,祖籍安徽鳳陽,
始祖俞敏跟從朱元璋打天下,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至其父俞元讚已曆五代。
俞大猷自幼家貧,靠母親楊氏編發網和親友資助,寄居清源山水流坑村,勤學不輟。
五歲時即在家鄉河市入塾讀書,拜幾位當地名士習文。
十歲隨家遷居泉州城内北隅(其遺址即今泉州僑中),與鄧城、湯克寬等讀書於清源山清源洞。
十五歲進文秀才,與李杜、薛南塘、史文齋、史禮齋等十餘人繼續讀書於清源山紫澤書院,
並習武於清源洞,人稱十才子。
清源山至今遺有其練膽石(爲練膽量,常登巨石下跳),
現在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書君恩山重四個大字。
其時泉州社會的閩學氛圍熾盛,俞大猷先後拜王宣及林福、軍事家趙本學等人爲師,學習《易經》與兵書。
王、林、趙三人均爲當時泉中名師,且是明代前期閩學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從蔡清學過《易》。
在師承關係上,俞大猷乃名儒蔡清之二傳弟子。正是由於年輕時奠定紮實的儒學理論基礎,
使俞大猷日後成爲明代獨樹一幟的名將,不僅有傑出軍事家的思考領域,而且有傑出政治家的思想遠見,
上司譚綸曾稱讚他有大將之才。
嘉靖元年(1522),俞大猷二十歲時,父愛松死,家貧,被迫棄儒就武,襲世職百戶,
嘉靖十四年(1535),俞大猷參加全國武擧會試,寫了一篇名爲《安國全軍之道》的策論,深受兵部尚書
毛伯溫的賞識,穫第五名武進士,由承襲百戶世職,升署正千戶,
守禦金門所,放糧救濟饑民,被稱之爲俞佛。
蒞任之後,俞大猷加強練兵與海防整飭,使得金門守備森嚴,沿海盜匪卻步。
他在舊城訓練部隊之暇,常到背城面海的城南對海勝地南盤山觀海抒懷,在石壁上題刻虛江嘯臥。
嘉靖二十一年(1542)俞大猷終於受到重用,任命他為汀漳守備,署指揮僉事。
7月,俞大猷被任命為溫、台、寧、紹等處參將。
之後又屢擢升為提督直隸、金山等處地方海防副總兵,鎮守浙、直總兵官,都督僉事,都督同知等。
嘉靖四十一年(1562) 11月升鎮守福建總兵官。嘉靖四十一年(1562) 11月升鎮守福建總兵官。
大敗廣東勢力最強的海盜吳平。大敗廣東勢力最強的海盜吳平。
他每到一地為官,總能得到百姓深愛,紛紛為他建立生祠。
他抗擊倭寇的地方,當地百姓或建生祠感念他的再生之恩,或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作紀念,
如浙江鎮海俞大猷生祠、麗水市大猷街等。
大猷七十古稀之年,依然精神煥發,體力旺健,因此仍在朝廷任職練兵。
直到76歲這年,老病交加,才請求致仕。三次上疏,終獲批准。
萬曆七年(1579)8月26日,即告老還鄉第二年,俞大猷病逝家中。
擔任過浙江按察司副使、福建巡撫的譚綸在一封信中對俞大猷予以高度評價 :
公則堪大受,蓋誠如霍子孟,任如諸葛亮,大如郭子儀,忠似文文山,毅似於肅愍,
可以託孤寄命,知及仁守,當今之世,舍公其誰哉?
好友黃吾野送上一首《挽俞都督大猷詩》:
大星落東海,涕泣滿城哀。百戰功徒在,千秋夢不回。雲銷天地氣,世絕古今才。寂寞廉頗館,空餘弔客來。
輓詩不僅狀寫了俞大猷的卓越才華與一生功績,
更透著一股沉鬱頓挫的蒼涼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