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福建、同安來台祖許飯於光緒年間來台,先在后里貓仔坑一帶開 墾,其子許其琛每天從后里挑柴到大安海口賣,
回程再挑鹽回來賣,省吃儉用 賺了一些錢,然後搬到鐵砧山腳買土地開墾。
許其琛有五子(天催、天富、天奎、天象、天德),大房天催較為精明幹練,曾是首任外埔庄長。
兄弟共開墾500多甲漸漸富有起來,許家的田產遍佈大甲、社尾、苑裡山腳、彰化和美。
日治時期,因為將今后里統稱為「內埔」,而將其西邊之地,即鐵砧山以東的埔地括稱為「外埔」,
也就是說,因為后里叫「內埔」,在內埔之「外」側,且尚未開墾的荒「埔」地,就叫做「外埔」。
據《淡水廳志稿》卷一記載,道光年間(1821-1850)淡水廳城南大甲堡共有三十街庄社,
外埔所在地內有大甲東西社、鐵砧山莊、六分莊、馬鳴埔莊、磁窯莊(離城一百里)。
由文獻所見,此處將大甲東、西社合併記載,而另列出鐵砧山、六分、馬鳴埔、磁?等四莊,
似乎這就是境內最早的漢人聚落。
文獻中的鐵砧山莊 , 就其相對位置對照現今聚落分佈,似乎便是今日之鐵山村 ;
許天催(1878- 1964),許其琛長子,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十三都馬巷鄉。
日治期間,外埔地區荒蕪田園甚多,許天催獨具遠見,陸續購進周邊土地。
明治三十二年(1899)大甲街副街長朱麗遊說各地主修建水圳,配合內埔張青雲(秀才)投資,
引大甲溪水灌溉墩仔腳及外埔南部一帶。因此,荒地變良田,許家亦躍為外埔首富。
大正四年(1915)許天催倡組大甲信用組合,並曾經擔任組合長一職……
.
許天催為台中州外埔庄仕紳,樂善好施,大正年間曾捐資舊日圓壹仟圓(當時可購置良田一甲)
響應林獻堂、林烈堂、辜顯榮、林熊徵與蔡蓮舫等創立台中一中…..
許天奎 (1883-1936) 字鐵峰,是許其琛三子。明治三十八年(1905)大甲公學校畢業,
明治四十二 年(1909)3 月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並於大甲公學校執教。
大正二 年(1913)任大甲信用組合評定委員,大正八年(1919)任第三任大甲帽蓆同業組合長。
次年任外埔庄協議會員及外埔庄助役,大正十二年(1923)11 月起擔任為二任的外埔庄長。
許天奎家族在外埔庄鐵砧山腳經營< 隆記號 >,擁有有四千五百石土地,經營土地出租。
後任大甲中南拓殖株式會社社長、外埔信用組合理事等要職。
同時也是大甲蘅社(詩社)會員,個性豪邁、喜聚賓客,對詩社常有大筆捐助。
著有《鐵峰山房詩集》及《鐵峰山房詩話》…..
許天象(1886-1968) 許其琛四子。在大甲庄尾設隆源磚廠,大正九年(1920)於大甲街山腳
開設隆源商號 經營米穀生意。後於大甲街上建一連棟街,立面雕鏤著巴洛克圖飾,此樓供作
為辦公廳之用。
許天象長男許雲陽 曾任外埔鄉長、次男許雲鵬 曾任臺中縣參議員、
五男許雲霖為大甲製粉廠董事長,曾任臺中縣議員;次女許錫玉則嫁霧峰望族後代。
至於二哥許天富則在大甲經營大同貨物自動車商會,其長女許差則嫁給社尾的黃溪泉,
其兒子黃子建 曾當選大甲鎮長….
許家宅第仍留存於鐵砧山腳下;
該宅集古典式建築,以圓形、三角形、扇形等作山牆立角,並配合柱式 、拱圈作為造型上的設計,
而屋頂則是日本式四披水屋頂。
集合中西式而成 的建築,第一、二進是在大地震(民國24年)後重建的西洋式建築,正身由原
來的五開間改成三開間,第三進是民國10年所建,有11開間,屬傳統建築。
佔地廣闊 ,隱約可見昔日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