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煌,原名陳輝,字耀廷,號東興,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赤湖社人,生於清道光 18 年(1838),
年 24(1862)因販賣私鹽,渡海逃至宜蘭,至宜蘭城西投靠同宗,然因通緝在案,且武功過人,族親乃鼓勵其
至邊陲地帶營生,陳輝煌遂至泉大湖地區充當隘勇。
道光年間阿里史等流蕃,輾轉流離於西南沿山一帶(相當於浮洲堡阿里史庄一帶的大湖山邊)。
由於他們有屯務的經歷,又對於防禦生蕃之事頗為熟悉,陳輝煌乃與之結合,形成一隻有組織的武裝拓墾部隊。
陳輝煌等的開墾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分別是:同治初期到光緒元年(1862-1874)的阿里史區;光緒四年(1875)的紅柴林區及光緒十一年(1885)的叭哩沙區。
同治初年至同治五年間,陳輝煌到各社招募蕃民,與阿里史等社蕃民,一起去開墾,
當時他們開墾方法是:由陳輝煌出資當業主,每甲貸給蕃民銀三十圓,限三年內償還完畢,而開成的土地,
則由業主及佃戶折半均分,如果蕃民到期無法償還銀圓時,佃戶所應得的地段,則無條件抵償給業主。
在這樣的制度下,當時由十九名結首領導,結民大約二百多戶,共同開拓形成部落,所形成的聚落就稱之為十九結。
接著以十九結為核心,向東南逐漸擴展形成張公圍、大埔等隘墾聚落,
向南形成瓦瑤庄,再深入山麓形成阿里史聚落。
由於阿里史位於泰雅族南澳群出入的門戶,地處生蕃首衝的要地,為了防禦必須築起銃櫃城,作為隘防之地。
另外蕃結首抵瑤也用石頭繞屋,採用且戰且墾的戰術,而形成了內、外抵瑤庄,
由於據守阿里史的銃櫃城及抵瑤埤的石頭圍,才能防遏南澳、溪頭諸蕃的蠢動,也使拓荒工作有所進展。
由於此一地域的開墾是以阿里史流蕃為主力,因此稱為阿里史地區,相當於日治以後的阿里史庄。
阿里史庄墾殖成功以後,陳輝煌一舉成名,並因而參與同治 13 年(1874)羅大春的北路開鑿與光緒4年,
光緒11年的的墾殖活動。
陳輝煌因開發宜蘭平原蘭陽溪以南近山廣大土地的突出貢獻,而與吳沙齊名,
分別被譽為溪北、溪南開發的先賢 ……..
宜蘭平原的開發,吳沙居首功。
然而吳沙的開墾活動,只推進到蘭陽溪以北地區。溪南地區的開墾還相當艱巨。
嘉慶十四年(1809),漳州人佔領溪南羅東,到道光末年(1850),漳、泉、粵三籍移民分區開墾了羅東。
而溪南近山的大片肥腴的荒蕪之地,由於生番出沒,動輒武力進犯,墾民的生命遭受極大威脅,開墾工作因此受阻。
同治初年,陳輝煌募集各社熟番和阿束、東螺、北投、淡水、大甲、吞霄流番,以及彰化來歸者,共二百多戶,
編成十九個結,選舉十九結首,率眾首先開墾了現在三星鄉十九結一帶。
當拓墾推進到張公圍、瓦宮、大埔等地時,生番奮力阻撓,在山間出沒無常,襲擊墾民。
陳輝煌率眾築城,抵禦生番。先後築起阿裏史城、銃櫃城、三面城等,組織鄉勇防禦,以保證墾民不受侵擾。
鄉勇的組成從各戶抽派壯勞力,給他們衣食餉銀,有事自衛,無事務農。
凡墾荒者從資金上給予支援,每墾一甲生地貸銀三十兩,墾成後三年清償,所開墾的土地業主和佃戶平分。
由於措施有力,指揮得當,墾地逐漸從張公圍、瓦宮、大埔拓展到內外抵瑤陴、頂下破布烏、紅柴林、二萬五等地。
至同治十三年(1874),開墾之地達到現在的三星以東,大埔以西,面積八百餘甲。
至此,宜蘭全境荒地大致墾盡。
溪南開發後,陳輝煌又先後在拓通蘇花山道、抗法入侵和駐防蘇澳等事關東部開發和防務的大舉中,立下赫赫功勳。
同治十三年六月,陳輝煌奉欽差大臣沈葆楨之命,率眾協助福建提督羅大春所部綏遠軍,開鑿東海岸蘇花山道,歷時一年,
打通南北,由於功勞大而獲欽賜紅頂,賞戴花翎,統領蘇澳南二營及叭哩沙臺勇營,其妻楊氏也誥受二品夫人。
光緒十年(1884),法軍侵略台灣,陳輝煌鎮守蘇澳,擊退來犯法軍的兵艦。
又奉提督曹志忠之命,轉防基隆獅球嶺,以軍功晉陞協臺。
光緒十五年(1889),陳輝煌奉命駐防蘇澳,為綏靖地方,防衛外侵,盡忠職守,受到人們的讚賞。
光緒二十年(1894),陳輝煌因積勞成疾病逝,享年五十七歲。
陳輝煌有四個兒子:振田、振業、振光、振宗。
孫子陳進東曾任宜蘭縣第四、五屆議長,連任宜蘭縣第五、六屆縣長。
孫子陳進富經商,連任宜蘭縣第二至七屆議員。
陳進東原為冬瓜山人,後過繼給宜蘭首富、大地主陳輝煌的三公子陳振光,
為其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