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其地名起源於墾成地之面積,以每五甲為一張犛計,意即有三十甲的耕地之處,

故名為六張犛,大正九年(1920)時改稱為六家。

 

此地在漢人未入墾前稱為「霧崙毛毛荒埔」。

乾隆二年(1737)泉州晉江周家來到此地開墾,

乾隆十四年(1749)竹塹社平埔族亦移此荒埔,並建立東興社。

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又有饒平人林欽堂、林孫彰、率林居震、林先坤從鹿港移墾六張犛,

築六張犛圳,大肆墾殖。

後返鄉邀林孫服、林孫壇入墾,創建善慶堂,而建立竹北六家林家的基業。

 

 

乾隆十四年(1749林先坤與其父衡山、兄居震自廣東潮州來臺,先在中部莆沙居住,三年後移居竹塹,

向業主潘王春承墾東興社圓寶庄六張犁(六家),開墾水田半張。

林衡山年邁返鄉之後,林先坤回鄉省親,並邀鄉親族人前來開墾,闢地三十甲,

每五甲為一張犁,故稱此地為六張犁。

 

林先坤憑其才幹與努力,團結宗族力量,經營六家的開發,很快地便從佃戶身份,躍昇為小租戶的地主地位。

由於其熱心公益,社會地位日昇,在林爽文之亂時,林先坤號召鄉民組成義民軍保衛鄉土,並助清軍平亂,

因而獲清廷頒賜「褒忠」匾額及軍功獎勵。

林先坤的三子林國寶亦頗能承其父之風,在竹塹城改建之時,出錢出力幫了很多忙,並於嘉慶年間,

捐官得監生,後更與其祖衡山公、其父先坤公同獲「奉直大夫」的誥封,

為林家增添不少榮耀與名望。

問禮堂建於道光十二年(1832),其興築緣於道光十一年(1831),

林國寶之子林繩褒(秋華)中鄉試武舉人,故於次年擇地建問禮堂,豎立旗杆以光耀門楣,

完成後與大夫第合稱南北雙廳,並作為林家的議事公廳。

林秋華中武舉人之後對地方之開發功績卓著,道光十三年集資設隘開拓九芎林、三重埔等地,

道光中期之後又往墾噶瑪蘭,多至數百甲,其後裔均在宜蘭發展,

當地亦有民居堂號問禮堂者,均為林家之後代。

 

問禮堂之名取意於祖先林放公之問禮於孔子,子曰:「大哉!斯問」。

 

由於問禮堂是林秋華高中鄉試武舉後所建,因而與一旁民宅相較,顯得較為氣派,但大體而言,

 

其建築形式仍屬平實,前面多以土磚壘砌而成,除了外敷白灰外,少有裝飾之處。

 

 

 位於問禮堂左側的大夫第,為林先坤發跡後所建的宅第,

形式古樸,但由於當時林先坤已取得功名,故居家可建燕尾翹脊。

大夫第與問禮堂南北相對,當地人並稱「南北雙廳,文武雙舉」。

大夫第大廳裏除供奉林家祖先外,還懸掛著林氏先祖的畫像以及事略,諸多貢元、文魁等功名匾額高掛門額,

處處彰顯林氏家族輝煌不凡的發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