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開發史是與福建同安兌山李氏族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李氏族人移居蘆洲 的歷史最早,人數也最多。他們大舉移入 蘆洲約在乾嘉年間,分布區域廣泛,

遍布 在蘆洲各地,包括水湳、樓仔厝、南港仔 以及溪墘等庄,因人數多,勢力龐大,在 蘆洲

甚至有「李家庄」之稱,許多諺語也 有「蘆洲李」的典故。

蘆洲的李氏居民 雖以源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仁德里十二 都兌山鄉為大多數,

但這些李氏族人出自 兌山李氏家族的不同支房派別,他們遷移 臺灣的時間也各自不同。

在眾多李氏派別中,田仔尾(田野美)的李公正派下之李氏家族,是一個在 蘆洲開發史上

具有典型意義的新興家族。

田野美李氏家族的始遷祖李公正,名 正一,原是同安兌山李氏家族南尾井(又 稱壟尾井)

下厝二房的族人,系自兌山開 基祖李仲文算起以下第17 世。

李公正生於乾隆32 年(1767)。其父李砥侯,生有三男:長子公秋、次子公 春,李公正為三子。

由於當地家族兄 弟多而土地少, 生計維艱, 乾隆42 年 (1777),李公正是年11 歲,兄長公秋、

公春決計隨族人東渡臺海,尋求新的發 展。

李公正雖年幼孱弱,然而志向遠大, 期望為 家庭分憂,決心隨同兄長一道渡 臺。

兄弟3 人來到臺灣之後,在族人比較 集中的臺北地區淡水河一帶暫居下來。

兄 弟三人胼手胝足,墾荒耕作,初步建立家 業。

當時的淡水河流域屬新開發地區,尚 有不少荒地。在兄弟3 人的辛勤勞動下, 家境逐漸安定自足。

李公正娶石氏為妻 後,為謀求家業的發展,與兄長析居分 家,長兄李公秋居住在十一份一帶,

次兄李公春居住在中路 一帶,而李公正則搬移到田仔尾(後改稱田野美),另立門戶。

嘉慶5 年 (1800)李公正年屆34 歲,長子李學道 出生。

嘉慶9 年(1804)石氏染病身亡。次年,李公正繼娶王氏為妻。

嘉慶12 年 (1807)次子李清水出生,同年11 月17 32日,李公正去世,年僅47 歲。

其後兄弟 兩人齊心創業,家境遂逐漸獲得改善,道 光16 年(1836)母親王氏去世後,

李學 道、李清水也先後結婚成家。

咸豐初年,長兄李學道亡故,其弟李清水便以 家長之名義,繼續為家族事業而努力。

此後李學道的獨子李根旺已長大成 家,李清水所生的7 個男孩也漸次長大,

因此,同治元年(1862)冬天,叔姪2 人 請同為福建同安兌山祖家遷來的其他李氏族親

以及外戚王氏作為仲人立約分家,各 立門戶。

自李根旺去世之後,這支李氏家族在蘆 洲的開拓發展,基本上就是二房李清水的 後裔。   

到了光緒年間,這支李氏家族進入了 繁盛時期。

李清水的7 個兒子精明能幹, 此時家族人口已經發展到30 人左右。

在李清水夫婦的齊家之下,7 房 兄弟共同努力,李氏家族的事業到了較快 發展的階段。

長子李燈輝日後負責家族內 事務的管理;次子李士鑒專司農產物之銷 售;

三子李樹華入仕為宦,振譽家聲;四子李士滾從事家族農耕工作,日後專責菜 籽買賣;

五子李士柄為農田管理,督促家 人四時播種耕耘;六子李士昆掌管家族財 務;七子李士恭

精通醫術,濟世治病。兄弟各司其職,相輔相成。

李清水晚年時組成「李長利記」, 以便同炊共食的兒子們共同購置和管理田 地物產,

光緒初年起李長利記不斷與其他 姓氏家族進行物產交易和與官府的聯繫, 也因此更加

迅速的累積起資產與家聲,終 於促使李家晉身為鄉紳階級。

光緒21 年(1895)開始,由長兄 李燈輝以及三兄李樹華的倡導主持下,

蘆 洲李宅遂正式開工。

兌山李氏在移民開墾蘆洲的同時,也 將家鄉的鄉土保護神分香到蘆洲。

如李公 正渡臺時即攜帶保生大帝(大道公)、廣 澤尊王2 尊神像,廣澤尊王供祀於

田野美 李氏祖厝,保生大帝供祀於民舍,至明 治43 年(1910) 由李氏7 角頭( 樓仔 厝、

溪墘、土地公厝、水湳、三重埔、崙 仔頂、八里坌)及族人李樹華(李公正之 孫)、

李種玉等22 人倡建保和宮於保和村 加以奉祀。

 

原籍福建泉州的李長利家族,其先祖跟隨清代前期之移民朝來到台灣,並於蘆洲一帶落腳,

李家第一代以李正一(公正公)為主,以農耕白手起家;第二代則以次子李清水(濯夫公)為主,

除維持耕作勤儉持家更學習讀書識字,使家族農地規模壯大並由佃農成為地主,

更於1860年擔任蘆洲湧蓮寺執事,專為鄉民排解糾紛,李家自此成為書香世家;

而第三代李樹華(士實公)先生因十八歲便負笈從師並博學經史,三十歲即進入淡水廳之

官方學校,後於1893年先後兼任安平、鳳山兩縣之儒學正堂,掌管秀才科考業務,因而讓

李家成為地方上頗有名望之大家族;到了第四代由李樹華三子李雲雷(震孝公)在限學漢文

的日據時代,設塾教授漢學並為蘆洲留存多本醫書、史事,

而李樹華四子李雲章(倬孝公)則廣行義診,直到今日仍為蘆洲鄉民所傳頌。

第五代 (友邦公)是民初第一位台灣籍將軍。二戰期間,於大陸戰區創設四所台灣醫院,

領導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對日抗戰;台灣義勇隊帶回象徵台灣光復的第一面中華民國國旗。

先生於白色恐怖中遭陷身亡。 兩位胞弟李承基(友先公)、李丕基(友烈公)與台灣文化協會

關係密切,蘆洲李宅成為先賢時相過從處所。

兩兄弟先後因抗日身亡,實謂「一門三烈」。

除了田野美李氏之外,乾隆、嘉慶年 間就有大批李氏移民入墾蘆洲地區。

兌山 煙墩房15 世李伯謨於雍正年間入墾八里 坌,後率子標侯、玉侯等開墾和尚洲溪 墘。

另有 尾井房15 世李 伯西於乾隆初入墾八里坌、 和尚洲水湳等地,後移居中 洲里及三重等地。

又有15 世李伯捷、李 伯采等入墾和尚洲樓仔厝等 地。

乾 隆中後期,又有 尾井房15 世 李伯進、李伯繼以及16 世李 青侯等多人入墾和尚洲大旗 尾、

土地公厝、三重埔等 地。乾隆末期、嘉慶初期又 有大批17 世族人入墾水湳及 南港仔。

嘉慶、道光年間仍 有部分18、19 世族人入墾。

從上面的紀錄可以發現,兌山李氏家族與蘆洲 的開發史幾乎是同步前進,

不僅人數之 多、規模之大,而開墾的區域也以蘆洲為 中心,遍及全蘆洲以及周邊地區。

在研 究蘆洲的開發史中,占有不言而喻的重要 性…..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