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元年(乙亥)恩科何咸德榜:淡水李藩獄(籍閩縣)、彰化丁壽泉(籍晉江)、淡水潘成清(廩生)。

 

李藩嶽原名廷獻,字家修,又字崧臣。行四。道光十二年(1832)生,台灣淡水廳廩生。

李藩嶽在中舉後印行的個人鄉試履歷表上透露出一些訊息:

太高祖諱英達:敕授武略騎尉,福建督標左营千總。

胞兄李家瑞 , 敕授修職郎,前署浙江嘉興縣縣丞、上虞縣典史、六品銜廣東縣主簿。

兒子锡榖為淡水廳学附生。女兒適閩邑庠生葉滋瀛……

自幼受業於表兄王文昉 (按: 王文昉名慶濬,侯官歲贡生)。鳌峰山長郭遠堂(即郭柏蔭)。

鳳池書院山长鄭锡侯林可舟黄蘅洲鄭虞臣等。越山書院山長邱镜泉林铭石等 ;

據查有關史料,李藩嶽最后一名的受業師即海東書院的山長施瓊芳,

按: 施瓊芳, 原名龍文,號星階,台南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

海東書院即設在台灣的書院。在此之前,李藩嶽就讀的福州鳌峰、鳳池、越山等福建多處書院。

由此得出结論:清代淡水廳廪生李藩嶽在中舉之前,曾求學于福州一中的前身鳳池書院等。

資料上還記載著:住竹塹北們大街,舊住八芝蘭,祖居福州東街。

臺灣通志初稿也記載著李藩嶽( 籍閩縣) , 所以更準確地來說 :

李藩嶽即可能是寄籍在淡水廳的閩縣籍人士 ……..

至於其他事蹟則記載闕如

 

丁壽泉(1846-1886) 諱生添,字子浚,官印壽泉,號醴澄,彰化鹿港人。

係丁協源家族創始人丁克家之第六子。同治十二年(1873)舉人,光緒六年(1880)庚辰科殿試第三甲

第四十八名進士。授廣東即用知縣,加同知銜。不僅是鹿港丁家功名最著者,也是使其家族由商業轉為讀書

世家之關鍵人物。唯以家事所累,未克赴粵。嗣掌彰化白沙書院,鼓吹文風。

年四十一卒。

鹿港丁家開台祖丁樸實(1763~1843)定居鹿港後,投資聞名全台的船頭行「丁協源」商號,

後再投資糖行及雜貨商行,於同、光年間達極盛顛峰。

光緒年間,鹿港丁家漸由商業之家蛻變為書香世家,丁醴澄(及丁壽泉)為同治舉人、光緒殿試三甲,

是丁家功名最高者。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

後授廣東即用知縣,加同知銜,但因為家中因素,未前往廣東就任。

曾擔任彰化白沙書院山長,於光緒十二年時與訓導劉鳳翔、廩生吳德功、主事吳鴻藻等人

探訪臺灣中部的節婦事蹟。

乙未割台(1895)丁家全族遷回晉江陳埭,待台灣抗日事弭,

光緒二十二年(1896)後才陸續返台,但此時新舊協源皆毁。

日治時期,「新協源」以讀書致仕,並與鹿港辜家及基隆顏家聯姻,

造就再興局面…..

 

潘成清 字翹江,號樵岡。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生,光緒元年(1875)乙亥恩科舉人,

候補浙江府正堂。 劉撫軍曹委辦金山採金局事務,欽加四品銜內閣中書。擅長於書法。

潘家祖籍漳州,乾隆年間,潘滿興為潘家渡海來台第一人,原定居於桃園八塊庄(厝),

傳子第二代時,遷居唭哩岸(今石牌);第三代為潘宮籌(元記),又遷居芝蘭街(今舊佳里),

為地方貢獻不少心力,石牌、士林的聚落初期街廓都由其倡議開闢;

潘宮籌傳子八人,其中 潘永清(1820-1873)、潘盛清(1839-1916)、潘成清

(1844-1905)都是地方重要人物。

潘永清 字少江﹐號定民﹐排行第一。同治元年(1862) 建士林街衢,為士林之開基者﹐

生平豪爽,是時台灣望族﹐有以頂港(北部)潘永清﹐下港(南部)許招英之聲譽。

嘉慶廿五年(1820)生,咸豊九年(1859)公由廩生議敘訓導,誥贈以上 三代二品封典。

歲貢﹐咸豐年分部員外郎﹐同治十二年(1873)卒。

潘盛清字漢,道光十九年(1839)生,大正五年(1916) 歿。

原籍漳州府漳浦縣石橋鄉。 世代務農兼設墊教育。

為人剛直,治事嚴肅,在地方協助兄弟計劃士林街區,開文化之先例, 得地方人士之愛戴,

擔任慈諴宮之興建總董事,促其完成,經商方面亦甚有成就。

潘永清一家原住於唭哩岸忠奮庄,為建設芝蘭新街,潘永清公昆仲八房全部遷居當地協助建設。

五房潘盛清公欽加五品銜貢生,負責開發永清公企劃之墾地、林地、農田、水圳無數,

台北府建城時與枋橋林家出錢出力,也開設商行致力對外貿易,濟貧救助,公益事業等,

被譽為當時台灣北部名人「三粒五」之一。

六房潘成清則為乙亥恩科舉人,候補浙江府正堂,曾任金山採金局總辦,欽加四品銜內閣中書,

文章蓋世,又善書法,協建新街不遺餘力。

在潘家昆仲通力合作下,士林新街的建設順利推展。   

潘家終其一生關心教育,種族融合,地方建設,社會公益,尊崇宗教,

可說是與士林一地的開發有著密切的關係……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