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年(丙子科)鄭瀛州榜:噶瑪蘭廳李春瀾(字澄如。由蘭屬廩生。原籍南靖縣。銓選知縣)、彰化徐仲山

                                       (粵籍)、臺北府淡水連日春(籍長泰)、淡水陳登元(附生)。

 

李春瀾,字澄如(1846-1894) 自少家學淵源, 蒙乃兄舉人春波授業,

十六歲即應童子 試及第入泮為附生;因賦性穎悟成績優異擢為廩膳生。

同治十二年(1873)年屆二十七,偕弟春潮參加癸酉科鄉試, 不料名落孫山, 三年後重赴秋闈考取光緒二年

丙子 科中式舉人, 銓選知縣未赴任, 回籍設帳授徒。

為人行孝篤義, 名噪一時; 及老體弱多病, 光緒二十年八月謝世, 享受四十有八齡;

遺有詩稿多卷惜未問世……

按: 李明順(1791-1868),字裕後。先祖李宏道唐顯慶初葉經商於泉州裕後。

先祖李宏道唐顯慶初葉經商於泉州大埠, 為遷閩肇基之始。

李明順生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隨父親李殷居於漳州南靖永峰里 金山堡倉後社,家貧謀生不易,

嘉慶十八年(1813) 別其父兄隨親族渡海來台。

初居後壠後遷居羅東堡竹林莊,日於街頭巷口補鞋販賣針線維生,經常赴蘭城行商,遇道旁有白骨

拋路於溪野之埔,則攜鋤掩埋或納諸萬善祠,行善數十年如一日。

多年後略有積蓄,娶當地林女為妻。

十餘寒暑易逝,膝下猶虛,遂乞養同宗之幼男作為螟蛉子,名為春濤,夫妻愛護異常視同己出。

李明順經常往來各地行商,某日自外歸來,夢一老人扶杖告之曰: 爾命缺嗣,上天憐爾租宗三代行善,

特賜貴子棠棣聯輝,爾當積功累德,勿懈勿忽。

未幾林氏果然懷孕,道光十三年(1832) 冬分娩得長男名號春波。

當時李明順已四十三歲,再經數年又分別生下次男春瀾以及三男春潮,世傳林氏胸有三乳,

四時生香,兒哺其乳則中科第。後來這三個兒子先後高中舉人,成為台灣科舉界少見之家族榮耀,

李明順也因而有了三舉豐翁的尊號&hell大埠, 為遷閩肇基之始。

李明順生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隨父親李殷居於漳州南靖永峰里 金山堡倉後社,家貧謀生不易,

嘉慶十八年(1813) 別其父兄隨親族渡海來台。

初居後壠後遷居羅東堡竹林莊,日於街頭巷口補鞋販賣針線維生,經常赴蘭城行商,遇道旁有白骨

拋路於溪野之埔,則攜鋤掩埋或納諸萬善祠,行善數十年如一日。

多年後略有積蓄,娶當地林女為妻。

十餘寒暑易逝,膝下猶虛,遂乞養同宗之幼男作為螟蛉子,名為春濤,夫妻愛護異常視同己出。

李明順經常往來各地行商,某日自外歸來,夢一老人扶杖告之曰: 爾命缺嗣,上天憐爾租宗三代行善,

特賜貴子棠棣聯輝,爾當積功累德,勿懈勿忽。

未幾林氏果然懷孕,道光十三年(1832) 冬分娩得長男名號春波。

當時李明順已四十三歲,再經數年又分別生下次男春瀾以及三男春潮,世傳林氏胸有三乳,

四時生香,兒哺其乳則中科第。後來這三個兒子先後高中舉人,成為台灣科舉界少見之家族榮耀,

李明順也因而有了三舉豐翁的尊號……

 

李春潮自幼敬長兄如父, 竊念長兄春濤幼貧失學, 奉親撫幼備感艱辛 ; 遂商於胞兄春波, 春瀾共以家族

建置之田產 , 悉數贈與 , 以表寸心。

李氏兄友弟恭之誼 , 獲通判喻盛瀛所聞 , 簽報旌獎 , 同治二年獲福建巡撫提督軍務徐宗幹頒贈予

孝友維風匾額以資表揚。

 

連日春(1827-1887)又名旭樁 , 雙溪人 ; 可說是基隆的第一位舉人

光緒二年(1876),榮登丙子科台灣府舉人的連日春,曾攜家人回江都謁祖訪親,在祖廟前豎起旗桿,

挂匾撰聯,連氏家族榮耀無比。

據連氏族譜記載,唐開成元年(836),連謀自騖州入福建開基,成為連氏入閩始祖 ;

明正統十四年(1449),連謀的十世孫連法進之子連壘,從龍岩漳平縣入長泰開基。

連日春舉人的先祖連元喬即來自於長泰縣枋洋鎮江都村,

乾隆四十八年(1781) 連元喬先到九份坑開墾,為漢人開墾本鄉之先驅;之後再逐序開發水利,李春潮自幼敬長兄如父, 竊念長兄春濤幼貧失學, 奉親撫幼備感艱辛 ; 遂商於胞兄春波, 春瀾共以家族

建置之田產 , 悉數贈與 , 以表寸心。

李氏兄友弟恭之誼 , 獲通判喻盛瀛所聞 , 簽報旌獎 , 同治二年獲福建巡撫提督軍務徐宗幹頒贈予

孝友維風匾額以資表揚。

 

連日春(1827-1887)又名旭樁 , 雙溪人 ; 可說是基隆的第一位舉人

光緒二年(1876),榮登丙子科台灣府舉人的連日春,曾攜家人回江都謁祖訪親,在祖廟前豎起旗桿,

挂匾撰聯,連氏家族榮耀無比。

據連氏族譜記載,唐開成元年(836),連謀自騖州入福建開基,成為連氏入閩始祖 ;

明正統十四年(1449),連謀的十世孫連法進之子連壘,從龍岩漳平縣入長泰開基。

連日春舉人的先祖連元喬即來自於長泰縣枋洋鎮江都村,

乾隆四十八年(1781) 連元喬先到九份坑開墾,為漢人開墾本鄉之先驅;之後再逐序開發水利,

灌溉雙溪川各平原,將肯區慢慢擴及雙溪共和牡丹平林(昔時村落名)一帶,統括地盤

而為唯一的大地主,從開墾迄今日已有二百十幾年的歷史,

形成連姓族人今日在雙溪區,仍高居總人口之半數左右。

連日春幼年遷入台北大稻埕,八歲能文,拜陳維英為師。

及冠後於同治六年(1866)遠赴福州應鄉試,高中丙子科舉人。

當年,清廷欽命題督鎮台使者劉明燈巡察噶瑪蘭,路經頂雙溪曾查訪之。

雙溪鄉梅竹蹊13號的連舉人古厝是在雙溪高中的後門,正廳門上原懸掛「文魁」一匾,是光緒初年

福建巡撫丁日昌為連旭春所立,但現在原匾額已失去蹤影,目前所懸掛的是仿作。

匾額上記著: 文魁 欽命兵部侍郎巡撫福建地方兼理糧餉丁日昌為

                       光緒丙子科鄉試中式第六/p>

灌溉雙溪川各平原,將肯區慢慢擴及雙溪共和牡丹平林(昔時村落名)一帶,統括地盤

而為唯一的大地主,從開墾迄今日已有二百十幾年的歷史,

形成連姓族人今日在雙溪區,仍高居總人口之半數左右。

連日春幼年遷入台北大稻埕,八歲能文,拜陳維英為師。

及冠後於同治六年(1866)遠赴福州應鄉試,高中丙子科舉人。

當年,清廷欽命題督鎮台使者劉明燈巡察噶瑪蘭,路經頂雙溪曾查訪之。

雙溪鄉梅竹蹊13號的連舉人古厝是在雙溪高中的後門,正廳門上原懸掛「文魁」一匾,是光緒初年

福建巡撫丁日昌為連旭春所立,但現在原匾額已失去蹤影,目前所懸掛的是仿作。

匾額上記著: 文魁 欽命兵部侍郎巡撫福建地方兼理糧餉丁日昌為

                       光緒丙子科鄉試中式第六十名舉人連旭椿立

連舉人古厝為傳統三合院式建築,主廳除屋頂全部換新過外其餘大致維持原狀。

窗柱及壁面的浮雕都相當細緻。

 

陳登元(1840─? ) 字君聘,號心齋,別署耕蘭室主人,淡水廳紅毛港沙崙莊(今大園沙崙村)人。

為淡北中式禮闈第一人,故有「開淡黃甲」之稱。

陳氏出身農家,曾先後受業於賴慶超、沈邦彥、游肯堂、黃益清、鄒慎修諸夫子。

同治初,入泮,聞八芝蘭(今士林)文風特盛,遂家焉。

光緒二年(1876)舉鄉薦第五十二名。以乏資斧,不能赴甲,居淡水士林坊,鬱鬱十餘年。

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巡撫劉銘傳,延聘為西學堂國文講習。

光緒十五年(1889)值禮部試,劉銘傳助五十金使成行,果於翌年庚寅恩科中式第三百十三名。

榜發,因長途跋涉,自奉過儉,委頓不能應殿試。 劉銘傳再聘以西學堂監督。及劉氏稱病去,亦辭卸。

 

連舉人古厝為傳統三合院式建築,主廳除屋頂全部換新過外其餘大致維持原狀。

窗柱及壁面的浮雕都相當細緻。

 

陳登元(1840─? ) 字君聘,號心齋,別署耕蘭室主人,淡水廳紅毛港沙崙莊(今大園沙崙村)人。

為淡北中式禮闈第一人,故有「開淡黃甲」之稱。

陳氏出身農家,曾先後受業於賴慶超、沈邦彥、游肯堂、黃益清、鄒慎修諸夫子。

同治初,入泮,聞八芝蘭(今士林)文風特盛,遂家焉。

光緒二年(1876)舉鄉薦第五十二名。以乏資斧,不能赴甲,居淡水士林坊,鬱鬱十餘年。

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巡撫劉銘傳,延聘為西學堂國文講習。

光緒十五年(1889)值禮部試,劉銘傳助五十金使成行,果於翌年庚寅恩科中式第三百十三名。

榜發,因長途跋涉,自奉過儉,委頓不能應殿試。 劉銘傳再聘以西學堂監督。及劉氏稱病去,亦辭卸。

光緒十八年(1892)至京補行殿試,恩賜三甲第五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二等第四十名,

欽點知縣,籤分山東,因道遠而未就任。

光緒廿一年(1895)日艦犯澎湖,陳登元募鄉勇五百人,屯於八里坌、東勢山之麓。

五月,日軍據三貂嶺、獅球嶺,唐景崧倉皇出奔,北部防軍紛告解體,登元內渡不及匿居市井。

後應日本當局之聘為八芝蘭保良局局長。

兩年間,備受臺北知縣橋口文藏、村上義雄凌辱,遂潛返原籍,居於漳浦縣赤湖濱,

繼而隱居廈門,數年而歿,卒年不詳。

光緒十八年陳氏上京補行殿試,恩賜三甲第五十名,朝考二等第四十名時,欽點知縣,

籤分山東,因道遠,不就。而當時陳登元也已五十二歲。

光緒二十一年日軍犯台,地方多由上層士紳和有力富豪組成團練局協助知府籌劃防務,

當時的仕紳林維源及進士陳登元、舉人潘成清 等均是團練的領導人。

日軍進占臺北後,陳登元募勇五百人,稱臺防正營,屯於八里坌。

五月基隆不守,唐景崧出奔,北部防軍紛紛解體。

10pt;”>光緒十八年(1892)至京補行殿試,恩賜三甲第五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二等第四十名,

欽點知縣,籤分山東,因道遠而未就任。

光緒廿一年(1895)日艦犯澎湖,陳登元募鄉勇五百人,屯於八里坌、東勢山之麓。

五月,日軍據三貂嶺、獅球嶺,唐景崧倉皇出奔,北部防軍紛告解體,登元內渡不及匿居市井。

後應日本當局之聘為八芝蘭保良局局長。

兩年間,備受臺北知縣橋口文藏、村上義雄凌辱,遂潛返原籍,居於漳浦縣赤湖濱,

繼而隱居廈門,數年而歿,卒年不詳。

光緒十八年陳氏上京補行殿試,恩賜三甲第五十名,朝考二等第四十名時,欽點知縣,

籤分山東,因道遠,不就。而當時陳登元也已五十二歲。

光緒二十一年日軍犯台,地方多由上層士紳和有力富豪組成團練局協助知府籌劃防務,

當時的仕紳林維源及進士陳登元、舉人潘成清 等均是團練的領導人。

日軍進占臺北後,陳陳登元內渡不及,日本當局徵為保良局局長。

二年後伺機內渡福建漳浦原籍,後隱居廈門,兒玉總督屢聘不就。

未幾卒。

 

登元募勇五百人,稱臺防正營,屯於八里坌。

 

五月基隆不守,唐景崧出奔,北部防軍紛紛解體。

陳登元內渡不及,日本當局徵為保良局局長。

二年後伺機內渡福建漳浦原籍,後隱居廈門,兒玉總督屢聘不就。

未幾卒。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