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順(1791-1868),字裕後。先祖李宏道唐顯慶初葉經商於泉州大埠, 為遷閩肇基之始。

李明順生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隨父親李殷居於漳州南靖永峰里 金山堡倉後社,家貧謀生不易,

嘉慶十八年(1813) 別其父兄隨親族渡海來台。初居後壠後遷居羅東堡竹林莊,日於街頭巷口補鞋

販賣針線維生,經常赴蘭城行商,遇道旁有白骨拋路於溪野之埔,則攜鋤掩埋或納諸萬善祠,

行善數十年如一日。

李明順多年後略有積蓄,娶當地林女為妻。

十餘寒暑易逝,膝下猶虛,遂乞養同宗之幼男作為螟蛉子,名為春濤,夫妻愛護異常視同己出。

李明順經常往來各地行商,某日自外歸來,夢一老人扶杖告之曰: 爾命缺嗣,上天憐爾租宗三代行善,

特賜貴子棠棣聯輝,爾當積功累德,勿懈勿忽。 未幾林氏果然懷孕,道光十三年(1832) 冬分娩得

長男名號春波。當時李明順已四十三歲,再經數年又分別生下次男春瀾以及三男春潮,

世傳林氏胸有三乳,四時生香,兒哺其乳則中科第。

後來這三個兒子果真先後高中舉人,成為台灣科舉界少見之家族榮耀,

李明順也因而有了三舉豐翁的尊號……

 

道光二十五年(1845) 蘭東地區墾民械鬥時有所聞,為避禍亂舉家遷往九芎城(今宜蘭市) 十六崁定居,

養子春濤較為年長,日得捐滴全數用以養家,一家經濟堪稱拮据。

咸豐九年(1859),李春波年登二十五歲,榮舉孝廉,父以子貴列為鄉飲大賓。

 

長子春濤擢五品軍功,次子春波、三子春瀾、四子春潮昆仲三人、先後均中舉人。

大房孫讚階(逢時)為秀才,二房孫紹宗為貢生,曾孫繼先等多人經商或是行醫,玄孫鳳鳴曾任

宜蘭縣縣長,親族人數共約三百餘人。

李明順卒於同治七年(1868) ,享年七十八歲。

死後葬於員山莊大湖墓園。

 

李春波, 字靜如號心亭 , 道光十三年(1833)生於羅東堡竹林莊 , 幼時家境清寒 , 隨父親販賣針線

或做童工以助家計 , 年十三尚未入學。某日獨往仰山書院外竊聽課堂教授 ,韋杉長所獲悉 ; 命其入內

但見雖衣衫襤褸卻也儀表非凡 , 近貴晉祿之相認為是可造之材 , 遂詰問其出身並略試其文才 ,

心竊喜之辯提薦送往羅東張秀才書塾為之啟蒙 , 並免其束脩 ;

李春波於蘭東教館讀書之際 ,母親又生下次男春瀾 , 生活益窘 ; 春波經常挑燈夜讀 , 不經意年已弱冠 ,

遂前往應歲試及第為生員, 乃轉入仰山書院攻讀。

因其天資穎悟,每課均名列前茅,山長陳維英另眼看待,認為孺子可教也。

咸豐九年(1859) 適逢大比之年,李春波偕其師陳維英以及宗親李望洋同赴福州秋闈鄉試,

獲中式舉人第一百十二名 , 同行的陳維英則名列第一百九十八名 , 成績更優於其乃師, 真可謂

青出於藍。(同期李望洋亦高中同榜孝廉) 返台後陳維英力薦其掌教仰山書院山長一職,時年

才二十五歲,正所謂青年才俊。

其後並培育出不少人才 :包括陳望曾、以及其弟春瀾與春潮等人均分別考取進士、舉人之頭銜。

李春波之後曾五度進京赴考,同治七年(1868) 參加戊辰科禮部會試及格,奈何殿試還是未能登榜,

僅著挑選錄為國史館謄錄官。不幸遭父不得不請假回籍,丁憂三年從此無意於宦途。

晚年與宗兄孝廉李逢時、貢生黃佩卿、陳博九、陳學庸等,於城西枕頭山下建置棲雲別墅,

經常邀集秀才張鏡光、陳濟川等文人雅士吟詩遣興。

 

同治八年(1869) 與進士楊士芳、舉人李望洋、貢生陳博九、黃佩卿等人倡建宜蘭孔廟 ;

同治十三年(1874)又與進士楊士芳、陳望曾,以及舉人蔡國琳等人建請興建延平郡王祠,

並由巡台欽差大人沈葆楨轉奏奉敕照准。光緒元年(1875) 倡議於羅東興築鴻澤圳灌溉一

百八十餘甲良田,貢獻不亞於鳳山曹公。

光緒十年(1885) 圳權交由堂弟江錦章管理,收入銀兩十餘萬元,除於蘭城內自建十六坎宅第外,

更捐贈慈善事業等,善舉不勝枚舉…… 卒於光緒十八年(1893), 享年六十,誥授文林郎銜。

 

李春瀾,字澄如(1846-1894) 自少家學淵源, 蒙乃兄舉人春波授業, 十六歲即應童子 試及第入泮

為附生; 因賦性穎悟成績優異擢為廩膳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屆二十七,偕弟春潮參加癸酉科鄉試,

不料名落孫山, 三年後重赴秋闈考取光緒二年丙子 科中式舉人, 銓選知縣未赴任, 回籍設帳授徒。

為人行孝篤義, 名噪一時; 及老體弱多病, 光緒二十年八月謝世, 享受四十有八齡;

遺有詩稿多卷惜未問世……

 

李春潮,字信如(1847- )幼承家學及長歲試科舉生員 ; 同治十二(1873)年秋, 以淡水廳蘭附生舉

於鄉試, 年方二十六。光緒元年(1875)舉微孝廉方正, 光緒六年(1881)赴京會試, 考取庚辰科大挑

一等, 籤分陝西試用知縣, 以老母在堂不宜遠遊為由辭, 歸隱林泉著史論百篇, 工詩書畫,

享壽六十有八而卒。

春潮自幼敬長兄如父, 竊念長兄春濤幼貧失學, 奉親撫幼備感艱辛 ; 遂商於胞兄春波, 春瀾共以家族

建置之田產, 悉數贈與, 以表寸心。

李氏兄友弟恭之誼, 獲通判喻盛瀛所聞, 簽報旌獎 ,同治二年獲福建巡撫提督軍務徐宗幹頒贈予

孝友維風匾額以資表揚。

李春濤復因協助開通草嶺孔道, 重修官廨考棚等義舉 , 擢五品軍功。

有子名讚階(字逢時) 自幼睿智, 年登十九舉茂才, 秉承庭訊負笈福州留學, 不料海上遇颶風突襲,

不幸病重九江, 遂不起。

 

李紹宗字翰卿, 號述齋。春波之子。自幼聰敏好學, 飽讀經史, 年甫二十一即應歲試榜魁,

翌年補廩生。光緒十五年(1889) 宜蘭縣學以覃恩出貢, 為當時最年輕的明經進士。

二十七歲委以台灣府教諭, 賞五品同知銜,

光緒十七年, 巡撫劉銘傳委以協理台灣府學政, 光緒十八年與舉人林廷儀揀選為縣正堂 ;

遇缺集補; 光緒二十年(1895) 巡撫唐景崧委以台灣通志採訪及編修一職。

乙未割臺不忍坐視乃約同進士楊士芳, 舉人李望洋等籌設勸善局, 綏撫地方安寧。

日治期間與進士楊士芳, 舉人李望洋等倡建西門鄂王祠, 奉祀岳武穆王, 圖維繫人心之思漢…..

光緒二十七年雇工開發員山庄大湖埤農田 一百八十餘甲, 佃農感念其德 ,於湖邊大禹廟左殿,

供其長生祿位 。 大正十年(1921) 積勞成疾藥石罔效, 卒年五十有七。

 

李紹宗,字翰卿、號述齋,蘭城嵌興街人,為現任宜蘭縣長李鳳鳴之令祖父也。

其父春波,叔父春瀾、春潮三氏均中舉人。翰卿生於簪纓門第,茁壯閥閱世家,

自幼聰敏好學,飽讀經史,年甫二十一即應歲試榜魁,院考博士弟子「員山鄉大湖埤,

四面環山之一大水庫,此湖在清季並未開發,迨至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予日本,貢生

李紹宗,乃與舉人周振東,士紳呂青雲,合力出資開墾,計闢水田一百八十甲,

並招佃農耕種,且在大湖埤畔興建大禹王廟一座(現在的大安宮), 廟的左殿有當時佃農為

感戴李紹宗先生而立的長生祿位。

 

李家一門三舉, 蔚為佳話…..

可惜留存的事蹟多所淹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