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築主體以木構架為主。裝飾的部分以木、石、磚三雕聞名。
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借助
於線條造型,較沒有透視變化,裝飾意味濃厚。
清代則吸收了新安畫派,多採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
由於男人大都在外經商,留女性顧家,因此民居的圍牆一般都很高,只開其小窗,
採光主要靠天井。
這種居宅往往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一般住人。
廳堂後用中門隔開,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又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
這是 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
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大抵相同。
這種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個家族。
隨著子孫繁衍,一進一進地套建起來。
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
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大多是大門朝北。
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徽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
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 : 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徽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
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
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
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徽州古民居順應當地豐富的粘土、石灰、黟縣青石、水杉等為主購材,
牆面則以白灰粉刷,牆頭覆以青瓦兩坡牆簷,形成所見之白牆。
而其黛瓦,又名為小青瓦,是一種弧形瓦,手工成型,湮窯之後起化學反應才呈青灰色。
小青瓦可以做成各種形式的風格屋面,可做成合瓦屋面。
合瓦屋面的特點是,蓋瓦也使用板瓦。
蓋瓦一反一正即一陰一陽排序…………..
馬頭牆又稱風火牆,防火牆,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
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
主要是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於防火,火災發生時,火勢容易順房蔓延。
而居宅的兩山牆頂部砌築有高出屋面的馬頭牆,則可應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風之需,在相鄰民居
發生火災的情況下,隔斷火源的作用,就形成一種特殊風格。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
以及泛徽州地區(浙江淳安、江西浮梁)。
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
在徽州地區現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遺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
吸引著海內外無數的遊客紛至沓來。
徽派建築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
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
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
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
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嘆服………..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建築風格。
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迴廊、亭台樓榭等的和諧組合,
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
徽派古民居規模宏偉、結構合理、布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
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
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徽州民居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布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
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
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依山傍水,
與亭、台、樓、閣、塔、坊等建築交相輝映,構成「小橋、流水、人家」
的優美境界。
走進徽州,人們可以從眾多鱗次櫛比的古民居中看到東方文化的縮影,
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遞、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
徽派建築被歸納為
中國建築藝術的一大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