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金孝子坊,位於現在新竹市青草湖段路旁,創建於光緒八年(1882),是為旌表新竹
誥封奉直大夫累贈文林郎國學生李錫金孝行而立的。
李錫金(1786-1865) ,原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字謙光,號義鐘,李禮玉之子,
生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卒於同治四年(1865),享年七九歲。
李錫金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但事母至孝,為鄉里所傳頌。嘉慶十一年(1806)十七歲,與伯兄相偕
至竹塹營生,最初在某商家當傭工。為替雙親修塚,曾經哀求主人預支五年傭金,主人感念孝心而許之。
其後,往來於彰化、鹿港,販賣貨物,獲利不少,
嘉慶十七年(1812)遂在竹塹城米市街開張李陵茂號商店,自此家運昌隆,資產累積日增。
新竹廳志有傳:
李錫金,字謙光,泉之晉江人。年十四,來臺,居淡水之竹塹,傭於某商家。顧念父母俱沒,
歲時乏祀,每風雨,泣告主人,請豫給五年辛金,為親修墳。主人嘉其孝,許之。洎長,
與昆弟營生,家漸裕。又以伯兄早死,撫姪如子,延師課讀,多成材。
咸豐中,艋舺分類械鬥,蔓延將及竹塹,與鄭用錫赴各莊,竭誠勸導,患乃息。
已而歲歉,辦平糶。素好任恤,里黨稱之。同治四年卒。
光緒六年,福建巡撫勒方錡題請旌表,入祀孝悌祠。光緒八年,建坊於新竹北門外之湳仔莊。
道光十六年(1836)捐銀一千圓,參與塹城東南山區的開發,為金廣福墾號閩籍捐資股夥之一。
道光十七年(1837),又與許泉記合夥向金廣福承墾埔地開墾,其後累積田產無數。
李錫金甫及壯年,即娶陳厚公長女陳氏為妻,生育十子。
由於經商有成,家境富饒,李錫金建私塾,聘名師,極力栽培諸子讀書,求取功名。
十子之中,除第七子和第九子早逝之外,其餘八子或由科舉正途,或由捐官異途取得功名:
長子聯超,附貢生,候選訓導;次子聯城,國學生;三子聯芳,加五品銜中書科中書儘先
教諭,司紹安鐸;四子聯春,雲南省縣丞;五子聯英,國學生,軍功六品;六子聯青,佾生;
七子景宜,早夭;八子聯選,候補分州同知銜加二級請五品封典;
九子清溪,早夭;十子聯萼,監生。
李錫金熱善好施,參與不少公益活動。
咸豐四年(1854),艋舺分類械鬥,正逢歲歉,錫金勇於出米平糶,全活地方多人。
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為亂,率子協同地方紳董,辦理保安局業務,樂助軍餉。
鑑於族中無恆產,他獨自建宗祠,並置買產業,以供祭祀。
為人寬厚,曾經被人欠款千餘金,臨終之日,自毀約券,以示周恤貧窮之意。
孝子坊是光緒五年(1879)八月由新竹縣廩生林鵬霄等人臚陳錫金孝行,懇請旌獎,
光緒七年(1881)題准建坊,光緒八年(1882)十二月在縣城北門外湳仔莊建坊。
民國76年將之移置現今之處所……
李錫金育有十子, 兒孫之中更有高中科名者 ;
長子名聯超 (1876-1891),附貢生,事親至孝,友愛 諸弟,教讀二十餘年,及門成名者多。
光緒二年(1876)卒,光緒十七年(1891)奉旨旌表孝友;
聯超之子,名祖琛,頗孚知名,乙未之後避兵內渡回大陸,而歿於故里 ;
祖琛有七子,期中希曾為歲貢生,師曾則為光緒十九年癸巳科舉人;
聯超之侄,名祖訓,字恢業,號警樵,光緒二十年(1894)以歲貢生任台灣府學訓導,有子良臣;
祖訓之弟,名祖澤,字樹業,號鐵樵,博學能文,以優行成貢生,有子濟臣;
新竹市文化局 人物志中有傳 , 略述於後 :
李祖訓(1849-1908) 字恢業,號警樵,道光二十九年(1849) 出生於城內北門。
年少時有志於研習藝文。同治十一年,取 進為台灣府學生附生,光緒元年,補為廩生。
光緒五年撥為台北 府學廩生,光緒十二年,考舉歲貢。光緒十六年、銓選就教 職,分發
委任訓導,光緒十九年、為台灣府學訓導。
日治初 期,以其出身於孝子陵茂系統,素負人望,藉其聲譽綏 定地方。
明治三十二年(1897)、明治三十四年(1899)、榮任新竹辦務署參事,後隨行政區畫分:
先後委派 新竹縣、台北縣參事。
於動盪之際,裨益於地方甚大,授佩紳章,以個性厚重仁慈,夙為鄉里推重,
1908 年去世,享壽六十。
李祖模 (1868-1918) 字榮業,號文樵。
自少好學,全心研究藝 文,尤其擅長書法。光緒十九年一月,取進新竹縣學,為附 生,
三月取進為府學附貢生。明治三十八年(1905)授佩紳章,明治四十一年任新竹廳參事,
平日好義布惠, 協力推動各項地方事務,先後多次獲得褒狀,德望 殊高。
李祖寅 (1878-1944) ,字嘉業,號雪樵。
自幼好學,文名冠 宗族,膽略過人。明治三十七年(1904)被任命為保正 、深得當局
信賴,任職十餘年,為地方事務貢獻心力。
大正 二年(1913)授佩紳章,每年地方稅調查皆囑託為委員 ,
性 好結交賓客,家境富裕,三台聞人無不與之遊者,終其一生,名望殊高,
參與公務亦最盡全力,1944 年卒,享壽六十七歲。
李祖唐 (1883-1945) ,名祖唐,以字行,號逸瞧,別號雪香居士,又字翊業。
個性恬靜,少時除研讀經書外,酷愛把筆臨池,出入晉 唐各帖,復參考宋代米芾,明代張、
董諸家書法,閱經三十 餘年勤習研討,被推為書家巨擘。
尤好收藏,每聞有名家書 畫,不辭千里,不吝千金,誓必取得而後方肯罷休,平日訪
碑覽古,以心摹手追為樂,與張純甫並稱為日據時期新竹二 大書法家。
雅好文彩,長於音律,能揮七絃,奏漢唐古樂,平居常舒嘯吟詠,與同好倡設奇峰吟社。
總督府官邸每開全島聯吟大會時,均應邀列席唱和 。
1926年,精選所藏名人墨蹟,輯成「大東書畫集」, 至今仍為重要書畫史料。
1928年,書法作品於日本全國 書道展覽會審查入選,戊辰書道會第一回展覽會入選,
此後 在各地書展一再獲賞。
服膺顏魯公、張瑞圖、董其昌 、吳昌碩法度,或受彼等影響,故結體多變,其作品大
部份 喜用偏鋒,運筆快速,極盡妍媚。用中鋒時,則含蓄內斂。
對公益事業亦甚踴躍熱心,1923年為賑濟東 京大震災,將揮毫所得,全數寄贈,
其它地方慈善事業亦慷 慨輸將,不落人後,行事常為地方感念。
1945年去世, 享年六十三。
李舜臣 (1868-1921 )名師曾,字乃會,又字舜臣,號竹泉。
光緒十四 年取進新竹縣學,光緒十八年補為廩生。次年鄉試中式,為癸巳恩科舉人。
李氏旨趣在教讀,曾設帳授徒於陵茂祖厝,教授 族內子姪,地方人士久仰其文名,紛紛爭相就讀,
乙未割台回籍晉江,臨去之時,非本人所有之田契 、房屋,一概不取,悉歸原主。
回鄉之後,創辦中學,自任校長,長期從事教育,1921年,病逝於晉江。
李良臣( 1882-1957),一名元曾、振起,字文會,號作人,其父 李祖訓(警樵) 任職台灣府教諭時,
隨侍官署,於禮樂儀注,一一詳加 請益,大拓見聞。其資質穎悟,當時進士施士洁常以大器相 期許。
乙未割台,遵守父教,不再過問世事。及承理家計後 ,善治產業,家道更為興隆。
組織興殖會社,發展實業。 宅心仁厚,每遇疫病流行,則多購藥丸,分寄各佃 ,隨地施與。
對開闢道路及架設橋樑等公益及慈善事業,莫 不量力而為,對地方貢獻甚大。
平素喜好詩文書畫,出入竹 社,屢有佳作,時人以「陽冰書法義山詞」譽之。
暇時雅愛 收藏書畫骨董銅鼎彝器,為竹塹少有之古物鑑賞專家。
1957年去世,享年七十六。
李濟臣(1875-1936) 幼名其昌,名欽曾,字世會,號卜五,別署「 適園老人」,
父(李祖澤)卒 於生前一月,母卒於十歲沖齡,幼失怙恃,零丁孤苦至於成 立。
少有大志,持身嚴謹,處理事務,毫不苟且。 口齒伶俐,文才洋溢,除長於古文外,其詩
亦清適可誦,平 素蓄長銀鬚,望之慈祥可親。
日本治台後,以地方耆老待之 ,多方致意、籠絡,並贈紳章,以示尊重。
1920年後, 任命為新竹街協議會員,勉而應之,不以為意,不久以志趣 不合,辭職而去,
築別墅南郊,名曰「適園」,課讀督耕, 怡然自樂。
後歷任新竹商工會副會長,新竹信用組合、朝日 建築組合理事等職,
因鑑於當時風俗習慣,跡近荒誕,草擬 「葬禮改善案」遺稿,以矯正世風。
1936年去世時,其後 人照案舉行殯禮,以全其遺志。
據說南門外客雅山區原來全部為李家之產業 ;
其家族墓亦多位於其間……
無疑也算是竹塹地區代表性的家族之一。
(部分資料引用自: 新竹市文化局 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