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寺廟、宅第建築上普遍上裝飾性的低溫彩釉軟陶又稱為交趾陶、交趾燒、交趾仔、尪仔。
清朝中葉〈1811〉交趾陶工藝由福建、廣東來台工作的藝匠傳入,經過百年來流傳及研發,早已
發展出本地的特色風格。
台灣交趾陶基本上分兩大系統,ㄧ是出於廣東師傅的葉王派,一則是傳承自泉州師傅柯訓的洪坤福;
葉王及洪坤福兩人堪稱台灣交趾陶的一代宗師,影響極為深遠。
蘇陽水(1894-1961) 福建泉州人。約在清末與其叔父蘇忠覃,兄蘇萍、堂叔蘇承富、蘇承宗
等陶匠來台。蘇氏家族的作品大多分布於桃園、新竹及苗栗一帶,如新竹新埔廣和宮(1928)、
桃園南坎五福宮(1925),芎林文林閣等。
在台北保安宮後殿牆上仍存有泉州惠安洛陽橋蘇宗覃之燒字樣。
蘇陽水在台灣傳徒朱朝鳳;
朱朝鳳(1911- 1992) 為新竹新埔人。18歲追隨蘇陽水學藝,主要作品有新埔義民廟、
新埔三聖宮、中港慈裕宮、新竹觀音亭。
1960 年代承作艋舺龍山寺大殿左邊,與陳天乞對場,作品精彩無比。
葉王(1826-1887),字麟趾、號和雲,外號「獅」,時人以「王獅」相稱。
嘉義人,為第一位台灣出身的交趾陶藝師。在台南縣、嘉義縣一帶廟宇中皆可見其作品。
其寶石釉製作技術為當今台灣交趾陶二大支派之一,與洪坤福的水彩釉齊名,作品曾遍及
全台,有「台灣絕技」、「台灣交趾第一人」之譽。
根據葉王的曾孫葉金樹考證,葉王前後收有三徒,姓名可考的只有許子瀾一人,
其中許氏為清秀才,並不以製作交趾陶為業。另外兩人一姓簡,另一名不詳。
後有黃得意其人,獲葉王寶石釉配方,再傳予林添木老師傅。
所以說林添木並非葉王嫡系弟子,但林添木承續了葉王製作交趾陶求知求進之精神。
融合葉王之釉彩技術與習自蔡文董的剪黏技藝,曾一度以仿葉王手法的方式創作,
並授藝予高枝明、蘇俊夫、葉星佑、吳志榮、羅木枝、林智信、林俊亨、葉貞吉、劉奇
、林洸沂等藝師,至此,葉王一派方得發揚光大。
無疑是葉王交趾陶的重要傳承人物…..
除了林洸沂、劉銘侮二人有建廟匠師背景外,其他皆無建廟經歷,慕名而來者多以
美術教育師資為主,而這也是交趾陶獨立於廟宇建築裝飾系統之外的因素之一。
林氏為不讓交趾陶失傳,傾囊傳授。
另一方面,也開創了交趾陶的應用空間,除了在建築裝飾外,也運用在藝術創作或
擺飾藝品上,不在侷限於廟宇牆堵壁飾的傳統題材, 賦予交趾陶新的生命;
民國60年代,林添木廣收學徒,將交趾陶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承給有心向學者,
因此教育部曾經頒發「傳統工藝類民族藝術薪傳獎」,
以表揚林添木對於交趾陶的貢獻。
根據李乾朗的研究,神岡的筱雲山莊保有大型交趾陶裝飾,落款為同治丙寅(1866)
晉水一經堂蔡騰迎作;同樣建於同治末年至光緒初年(約1875)潭子摘星山莊,
其交趾陶裝飾亦極為豐富精美,落款同為晉水一經堂,並有菜氏印章。
另外,鹿港龍山寺、台中北屯文昌祠、神岡林大夫第、大里林秀才宅第等建築裝飾
的交趾陶,其藝術風格相同,題材相近,或可推斷出自童伊人或同門師兄弟之手,
其中又以泉州晉江的蔡騰迎為主要人物。
據李乾朗的調查,泉州著名陶匠蔡錦屬蔡騰迎家族,曾於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
來台參加北港朝天宮屋脊線路及規帶之人物與花鳥的製作。
泉州蔡氏家族在台灣曾經留下豐富的交趾陶作品,
蔡騰迎是否定居台灣不得而知,在台是否有授徒傳承,亦尚無資料可稽。
也算是兩大主要派別之外的另一個
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