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居外牆封牆磚除上規格磚,也有模製磚,這些模製磚磚都有翻製的圖案,
在整堵牆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規律進行排列,用現代構成語言來說是一種四方連續紋樣的套用,
就單個磚來說是單獨適合紋樣,同時在牆上四周加一框線,這框線本身就是連續紋樣,俗稱花邊,
花邊有時採用另外一種材料,如瓷磚等,以提亮整個牆面。
在牆窗之下還有一條青石裝飾腰線,這也是工匠們做文章的地方。
細節之美並不只存在牆中間,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紅磚花砌柱身,也一些圖形紋飾。
閩南民居封牆處理手法,是很有閩南傳統特色,
講究虛實平衡,講究位置經營,卻很有現代構成的意味,如在規則中體現不規則,不規則中又隱含邏輯條理,
通過一些重復來體現節奏韻律。
構成上有對稱式、有窗景式,一些裝飾條線通過卷浪式、回轉,使人產生起伏波動的視覺感受以此來突破石磚的硬度和冷峻,
用人物形象故事來沖淡牆面單調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磚石牆,升華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築藝術品。
閩南古厝在其四周和內部,通常有較完善的排水系統。
古厝內的中央有一個較大的排水池,而古厝的埕的排水系統更加完備。
在古厝的四周,一般都有較深的排水溝。一旦下大雨,內外共同協作,便不會出現水澇的問題。
而且這種功能又使古厝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冬暖夏涼的功能,堪稱中國古民居的奇跡。
而且古厝的屋頂和房瓦也都符合排水的需要。
閩南古厝的屋頂正脊或者為馬鞍脊,或者為燕尾脊,都是中間凹陷兩端微翹的優美曲線。
燕尾脊更正式,兩端探出高昂翹起,尖細,有輕靈飛動之勢。
如果是五開間房屋,屋頂再多出兩條燕尾,仿佛一大一小兩雙翅膀在飛翔。
在中國各地,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
為了防御台風,房屋通常建得低矮沉著,但檐角高翹,帶來一種向上飛起的動感。
從色彩看,底部是白石壁腳,上面是紅磚紅瓦,紅白對比,明艷動人。
細部裝飾精雕細刻,萬紫千紅,絢爛至極。
就單一較少裝飾的磚牆面,工匠們也找出許多方法來豐富磚牆。
材料上的混合使用,極大程度地豐富牆面的材質,而這種材質的面積、位置、比例及砌法和圖案,
無不體現出一種美感,這種特色和江南一帶水鄉的白牆黑瓦形成了鮮明的地域上的對比。
但無論如何變化,以紅磚作為基調主色,是閩南的顯著特點。
比如出磚入石,它也有演變為出磚入磚,審美元素不變,隻有材料上的改變,
這種改變增強了統一性,當然對材料的選擇更多應該是經濟上的考慮而不是審美上的考慮,
但它仍然不自主地套用審美原則。
從整體上看,亂石牆和整石牆中結合紅磚,這種磚石結構的混用,
在牆面上就呈現了一種變化的多樣,
但這種多樣化同時也體現了閩南民居的建築樣式。
從閩南民居磚石牆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文脈,對紅色的喜愛,對雕飾紋樣細節的刻意追求,
對吉祥象征物的從容表現,從而在民居面板上體現居住者經濟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
紅磚所呈現的紅色畢竟是一種宮廷色、喜慶色,由此可見皇宮式的居住觀念,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
使閩南人盡可能以一種曲折的方式表達出來,同時在一些細部上如圖象和紋樣也盡可能借鏡皇室的偏愛,
當然,龍與鳳的具體形象雖不明顯地出現,
但卻在紋樣及圖象構成上以一種潛在的結構表現出來。
我們認為這種文脈有著潛藏的文化含義和審美意識,
雖然不能說是歷代工匠自覺創造的,但卻是工匠們無意識或潛意識對文化傳承的一種認識和再創造,
同時這種無形的文脈也表達一定的社會意識(如象征、隱喻等),
他們把握審美規則並使之成為一種地域性的特殊含義和表現手法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在簡單的磚石牆表面,閩南的文化觀念被凝固,它從側面反映著閩南的文化意識、生活意識,
隨著生活環境及材料的改變,將從另為一方面也影響改變文化觀和物質觀,
雖說精神層面的東西和物質層面的東西往往是互補的、相互促成的,但一方面的條件改變了,另一方面必然引起變化,
我們不能忽略這種變化,如果這種審美潛規則依然在潛意識中影響著我們及我們的建築,
那麽研究它的重要性就必然會凸現。
磚作為建築用材由來已久,開始時它大多是出現在墓室中,
這種說法之依據是,在漢代,磚雕、磚畫已有相當的水準,可它多數作為王公貴族墓室的裝飾深埋于地下。
雖然明代製磚的質量和加工技術都有很大的提高,磚雕藝術已很嫻熟。
在民用建材普遍推廣磚材這種趨勢下,磚作為建築材料才開始廣泛套用,
於是,從地下走到地上,從貴族到平民,有一個很大的轉變,
而這種轉變同時也帶來了審美觀念和樣式的變革。
另外由于閩南作為石材產地,花崗石在建築上也是套用較廣的一種材料,
最終這兩種材料在歷史長河中終于走到一起,加上廣大工匠們獨具慧眼的創造精神,
促使閩南民居在牆面形式方面有別于其他地區民居的牆面。
中國各地的民居建築,用的都是青磚青瓦,只有閩南民居使用紅磚紅瓦。
一般認為,青磚青瓦的質量更好。
而閩南的紅瓦分為兩種,板瓦和筒瓦。
閩南磚牆是屬于實砌磚牆,但上面所說的石建築的同時存在,
於是閩南民居中其牆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協調地混合著磚和石,
並在混合中隱藏著藝術化的本義。
挖掘閩南民居中磚石牆審美性元素時,特別是磚石牆裏面所蘊含的審美樣式、裝飾圖式,
某種角度說,對我們現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極富現實意義的。
雖然也有學者認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跡,特別閩南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與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間影響痕跡明顯,
但就從民居而言,這種海外宗教及裝飾的影響,更多局限于寺廟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方。
我們認為閩南民居雖有多樣性文化的影響,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別是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和氣候的特點及血統等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跡表露無遺,
這從一些紋樣、一些隱喻符號以及一些建築樣式上得以證明。
當然,其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建築也同樣存在,
諸如土樓、圓樓、吊腳樓、手巾寮等。
但這不影響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牆的類型化的形式。
閩南古厝牆的構造和裝飾的最大特點是牆石混砌,
其次是白色花崗岩與紅色清水磚在色彩形成既和諧又對比的效果,
再來閩南古厝大多採用清水牆勾縫的形式,在牆面上有些閩南古厝採用紅磚與條石並按照一定排列樣式混砌,
以造成另外一種形式感,通過講究構成元素,講究一種符合黃金分割比例的視覺效果的套用以及窗的縷花柱的點綴配合,
其形成的表面空間使這種美妙韻律在一牆之間,就是一幅動人的藝術作品和浮雕作品。
另外,花樣牆面的套用極大的豐富單調的牆面。
閩南民居磚石牆很註意各種不同類型因素的綜合套用,就單個磚(清水磚)而言,
它燒製時的黑色條線,可工匠們把它們作幾何式排列,就產生另外一種效果,
從視覺所見的屋檐上的藍白花紋,窗洞的窗柱雕花,邊線角隅圖案的運用,都有奇特的特到之處,
比如邊線的運用,除泥塑外,經濟稍好的,就利用青石影雕,
內容是梅蘭竹菊等,也有文字的運用。
(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