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家族(096) 豐原 廖家
清廷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6) ,依據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 日本在臺灣開始施政是1897 年六月十日;把原有臺北、臺中、臺南三府改為三縣,葫蘆墩屬臺中縣管轄。 18989年廢止葫蘆墩聯保局,改設辦幣支署及區役場,同時新設上南坑、翁子社、葫蘆墩、社口、三角仔等五區。 1903年五月二十日又改官制,把原有五區和併為葫蘆墩和社口二區, 由大社人廖乾三擔任葫 […]
清廷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6) ,依據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 日本在臺灣開始施政是1897 年六月十日;把原有臺北、臺中、臺南三府改為三縣,葫蘆墩屬臺中縣管轄。 18989年廢止葫蘆墩聯保局,改設辦幣支署及區役場,同時新設上南坑、翁子社、葫蘆墩、社口、三角仔等五區。 1903年五月二十日又改官制,把原有五區和併為葫蘆墩和社口二區, 由大社人廖乾三擔任葫 […]
謝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宣王因其舅申伯平叛功赫,封邑于謝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有謝城), 謝國子孫後失爵位,遂以國名為氏。 晉代謝安(320—385) 字安石,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世族,有治國才略。 謝玄(343—388),字幼度,晉宰相謝安之侄,謝安任他為廣陵相以御前秦,在淝水之戰獲大捷, 並率軍收復徐、兗、青、豫等州。 相傳,謝安曾問其子侄:為什麼人家都要訓導子侄使走正路,成為優秀的人 […]
謝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宣王因其舅申伯平叛功赫,封邑于謝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有謝城), 謝國子孫後失爵位,遂以國名為氏。早在漢代,謝氏已成為中國大姓,西漢《急就章》列為常見姓氏之一。 謝氏在六朝時最為興盛,世稱“王謝”、“烏衣望族”, 唐詩有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之句。 晉代謝安(320—385)字安石,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世族,有治國才略。 東晉東渡後隱居會稽(浙江 […]
現今「中洲」大抵以一七四線縣道為界,地處學甲鎮的西端,西邊與北門鄉毗鄰,南臨將軍溪毗鄰將軍鄉,北接急水溪。 行政區域包含學甲鎮所轄光明、白 渚、民吉、西進、光華、頭港等六里,其範圍涵蓋了中洲、新頭港、舊頭港、筏 仔頭、 過港仔、箍寮、謝厝寮、二重港(少部分)、西寮 、棧寮…..大大小小的部 落。 中洲住民以陳、謝、吳、李、邱、林、戴、蔡、劉、王等幾姓居多,陳 姓子孫尤甚。 相傳明永曆年十五年( 1 […]
沈葆楨在牡丹社事件後,上了一篇萬言建議奏章,奏請清廷在臺灣增設府縣,重視臺灣防務。 因此,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北路增設一府(臺北府)三縣;南路方面,在琅喬(恆春)築城置官,增設恆春縣。 並從法國聘來工程師,建造億載金城(在今臺南市),又請來英國技士,建造鵝鑾鼻燈塔。 打狗(高雄)港砲臺、東港砲臺,也相繼出現。 沈葆楨進行所謂的「開山撫番」的山地政策,一反過去隔離的措施。 分南、北、中三路開山,進行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