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雅稱刺桐、瑞桐、泉安,為中國福建省下轄縣級市,由泉州地級市代管。

轄境東北連泉州灣,東與石獅市接壤,東南瀕臨台灣海峽,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

西與南安市交界,北和鯉城區相鄰。

 

清代,晉江與南安、惠安,合稱泉州三邑。

晉江原是大泉州的通稱(1980年前),原來泉州僅指鯉城區一地。

泉州是從晉朝開始中原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因懷念晉地,故將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為晉江。

晉江因而得名……….

 

泉州歷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

泉州夏禹時屬揚州城,周時為七閩地,春秋戰國時為越地。

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餘年間,先後屬閩中郡、閩越郡、 閩越國、建安郡、閩州等所轄。

秦漢時,中原漢族人民逐漸南移,此處初辟蒿萊。

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

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唐景雲二年(711),武榮州始改名為泉州。

 

唐代泉州設置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遊五縣,

開元二十九年(741)與漳州分治,龍溪歸其所轄。

唐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的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避亂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

史載唐大曆年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雲寺、普照寺等,均建於此時。

 

經濟上,泉州已逐漸成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間,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雲集,

雲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國際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

並稱為全國四大港口。

 

五代後漢乾佑二年(949),泉州稱清源郡。

後周顯德二年(955),轄晉江、南安、莆田、仙遊、同安、德化、永春、清溪、長泰九縣。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莆田、仙遊兩縣為興化郡,長泰歸漳州,

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縣。

北宋時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

南宋朝廷偏都臨安(杭州),當時泉州成為與廣州並駕齊驅的全國兩大商港。

 

宋景炎三年(1278)至元大德二年(1298)二十年間,先後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書省衙,泉州改為泉州路。

大德二年改為泉中府,延佑元年(1314)復立泉州分省,元代泉州成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東方第一大港,

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明代全國分為十三個布政司,統領各地府、縣。

明洪武元年(1368)改稱泉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

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縣。

 

 

 

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

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

雍正十二年(1734),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

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

 

民國元年(1912,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

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八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 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

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解放。

 1949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金門,政區依舊。

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不久復歸所轄。

1951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

1973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

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

1987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

1997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

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

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泉港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