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學摘要(45) 葉秉敬 書法離鉤 選輯(二)
葉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人。萬曆辛丑進士,官至荊西道布政司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 秉敬學頗淹通,著書四十餘種。 (續上) 卷二 學貴取法,則可以見古人於寸楮而臻其妙。 蔡邕入嵩山學古,於石室得素書,八角垂芒,頗似篆籀,寫史籀李斯等書筆勢。 邕得之,三日不食,大叫欲狂,若對千人。遂讀三年,妙達其理,後筆特異,遂作筆論。 鍾繇見蔡邕筆法於韋誕,自捶胸盡青,因嘔血。誕死,繇令人盜發其墓,得之。 故 […]
葉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人。萬曆辛丑進士,官至荊西道布政司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 秉敬學頗淹通,著書四十餘種。 (續上) 卷二 學貴取法,則可以見古人於寸楮而臻其妙。 蔡邕入嵩山學古,於石室得素書,八角垂芒,頗似篆籀,寫史籀李斯等書筆勢。 邕得之,三日不食,大叫欲狂,若對千人。遂讀三年,妙達其理,後筆特異,遂作筆論。 鍾繇見蔡邕筆法於韋誕,自捶胸盡青,因嘔血。誕死,繇令人盜發其墓,得之。 故 […]
葉秉敬(1562-1627) 字敬君,號寅陽,明代衢州府西安縣峽川(衢江區峽川鎮)人。 萬曆辛丑進士,官至荊西道布政司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秉敬學頗淹通,著書四十餘種。 葉秉敬秉性好學,幼通經史;萬曆二十九年(1601) 進士,歷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守開封府、提督河南學政江西布政使司、 大中大夫右參政等職。官至荊西道布政司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秉敬學問淹通,多處講學著作宏富; 詩有葉子詩言志十二 […]
佳冬蕭家古厝建於清咸豐年間,由蕭家第19代祖先來台經商致富後,聘請唐山師傅仿故鄉廣東梅縣的 大宅格局而興建,其建材都是由中國運送來台。 古厝採用雙回字型的客家圍籠屋形式,在格局或細部雕飾上都相當考究,使這座建築不僅充滿傳統客家 大宅的建築之美,還融合河洛式的風格,並是台灣少見的五落大厝之一, 顯現氣勢十足的大宅院外觀,目前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蕭家古厝採五進式圍屋格局,第一堂為門廳,第二堂供奉神 […]
高屏地區六堆的開拓,大多是由最早的屯墾區萬丹濫濫庄,沿河而陸續開拓,因此大部都是以群體的開發為主, 但位於屏東附近的長治,在當時仍是一片荒蕪的處女地,邱永鎬湊巧受工作的老闆委託,前來勘察分行的開設事宜, 經發現這片地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後前來開墾, 後來事實證明邱永鎬的眼光獨具,與屏東市接鄰的長治鄉這幾年的發展也頗為快速, 而邱家在長治的開拓,所紮下的根基雄厚,子孫、親戚眾多更是長治的大姓。 邱永 […]
在今松山饒河街107號之2後方的宅第,是基督教長老教會陳能長老的故居,約建於1898年。 陳能是松山教會牧師陳榮輝之弟,陳榮輝之子陳清義則是馬偕醫院創辦人馬偕博士的女婿。 陳能在當地可說是赫赫有名,因為陳家擁有了四獸山下的煤礦,可說是富甲一方…… 松山地處台北往基隆必經之地,舊稱為錫口。 原為凱達格蘭族麻里錫口社(語意河流彎曲處),在現饒河街接八德路四段一帶。 經四百年的變 […]
入墾草屯的李姓祖先其祖籍地非常複雜,彼此間的血緣關係較無詳細的資料可查。 其中較為有影響力的除了下庄的李創派之外,另一個就是圳寮李姓南派…….. 按十二世李創祖籍平和縣侯山,率子元光(即李寢)、元欽於乾隆二十年來臺,為下庄開基祖。 另十二世李胎,祖籍平和縣內洋東坑溪仔社,生於康熙二十五年,卒於雍正七年,渡臺後卜居於㙉羅保縣庄, 其子李元榮移居草屯圳寮,使為圳寮李姓南派之開基 […]
林維朝是清代新港的秀才,為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曾祖父,其對新港鄉民的教育和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並多次主持鄉裡的整治和開發,包括主持奉天宮和大興宮的修建,因而受到後世新港居民的敬重。 林家的古厝「怡園」位於大興宮旁,門上高掛「紫微拱照」,歷經過都市計劃內縮和九二一地震造成屋體的損毀, 目前屬私人住宅,因此不對外開放參觀。 林維朝生於清同治七年(1868) 字德卿,號翰堂,別署怡園主人。 其先林緣於 […]
賴氏家族為嘉義地區諸羅名門,係至第一代賴斌來來台開墾三界埔(今嘉義縣水上鄉三界村)等處墾殖, 後移至崙仔頂庄(今嘉義縣中埔鄉和睦村)以農為業,在嘉義八掌溪畔發展起來,其後二、三代定居於此持續農耕, 奠定日後發展豐厚的基礎。 根據嘉義縣志記載,賴家至第四世代,已開闢田地千餘甲,引八掌溪之溪水灌溉,耕作人數已達數千人之多。 第四世後裔賴時輝移居至嘉義市布街(今光明路),經營賴集義大租館,廣達六庄, […]
張姓在南投市有三大派下組織:琯溪派下或稱小溪派,來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琯溪鎮, 南坑派下來自南靖縣南坑,大宗派下則來自大陸各地包括小溪南坑,三大派下各置有產業, 大宗派因未興建宗祠,故神主「張良公」神位暫借祀在琯溪宗祠。 《廣韻》記載黃帝第五子「揮」:「使造弦,實張網羅,世掌其職,後因氏焉」,故傳說張輝為張姓始祖, 傳至漢文帝時,張良之孫張典任清河太守,此後張姓以「清河」為堂號,南宋時,小一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