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地區 謝姓之族群分布
學甲地區的原住民原為西拉雅族,明末福建泉州同安縣 白礁鄉的陳、李、謝、莊四姓隨明鄭遷台,於將軍溪畔的 頭前寮入墾此地, 陳謝兩姓形成了中社、縣內仔兩個聚落,李姓形成了下社仔 和七塊厝兩個聚落,莊姓則定居於後厝仔庄。 1693年張茂獲准在學甲庄一帶開墾,此後逐漸產生了學甲、中洲、 大灣、草坔、山寮、宅仔港、學甲寮、倒風寮、三寮灣、溪底寮、 二重港、渡仔頭、灰磘港十三座聚落, 合稱「學甲十三庄」。 謝 […]
學甲地區的原住民原為西拉雅族,明末福建泉州同安縣 白礁鄉的陳、李、謝、莊四姓隨明鄭遷台,於將軍溪畔的 頭前寮入墾此地, 陳謝兩姓形成了中社、縣內仔兩個聚落,李姓形成了下社仔 和七塊厝兩個聚落,莊姓則定居於後厝仔庄。 1693年張茂獲准在學甲庄一帶開墾,此後逐漸產生了學甲、中洲、 大灣、草坔、山寮、宅仔港、學甲寮、倒風寮、三寮灣、溪底寮、 二重港、渡仔頭、灰磘港十三座聚落, 合稱「學甲十三庄」。 謝 […]
金門金湖鎮湖前陳氏,於宋代陳一郎開基, 迄今世代繁衍八百餘年。 金門陳氏宗派系出「潁川」,約為十五支,一般俗稱「十三陳」, 略為:湖前陳(又稱銀同碧湖陳氏)、下坑陳(夏興)、陳坑陳(成功)、 陽翟陳、浯陽陳、斗門陳、高坑陳、埔後陳、後山陳(碧山)、古區陳、 金門城陳、烈嶼湖下陳、後浦陳。 湖前陳(銀同碧湖陳氏),始祖一郎公,宋代自晉江遷來, 傳至五世孫東厝房天滿公,至塔山後墾荒務農,奠基為塔后陳, […]
黃河流域兩岸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從夏商週三代到魏晉時期, 黃河兩岸的中原地帶,一直是經濟文化和科學文明高度發達的發祥地區。 那時,長江南岸多數地區尚未開發,處於蠻荒狀態,人口也很稀少。 西晉未(317)中國北方發生了持續300年的大戰亂, 北方人民開始從黃河兩岸的中原地帶向南遷移, 開始了對長江以南的大規模開發。 在這場300年戰亂中,中原地帶的許多地方, 不斷出現《晉書·食貨志》説的白骨蔽野,田 […]
談福建石姓,不能不提同安石氏。原因有二: 其一,同安石氏在福建石氏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後裔不僅散處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遷入廣東、 廣西,清末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 即為同安石氏之後。 其二,同安石氏在宋代科甲簪纓,聲名遠隆, 當時地處同安西部的石氏與地處同安東部的黃氏並稱望族, 時人有東黃西石之稱。 位於同安西部的高浦(今屬廈門市杏林區) 是石氏在福建的較早的居住地之一。 高浦在宋代 […]
晉江林姓,除福全後垵林外,都是晉安郡王祿公的後裔。 唐代開基錦馬林。開基祖翹公,字元楚,乃唐九牧二房容州刺史、 嶺南節度副使林藻之孫,生於唐文宗開成元年。 乾符三年登進士第,任晉江令,有政績,吏民稱頌。 緣事南巡,見馬平山川聚秀,有東牛、西龜、南台、 北印四奇石,喜其形勝, 於唐乾寧三年(896)肇基馬平,雅稱錦馬。 馬巷,又名舫山、馬家巷、馬厝巷,是千年古鎮, 自宋以降,商業繁榮,而明清尤甚。 […]
《史記》云:「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 姓者,所以統繫百世,使不別也。」 清代對臺灣歸化番何時開始實施賜姓政策,文獻雖然闕如, 不過當可推測是在「土番歸化」薙髮(即剃髮)納餉(鹿皮、小米)之後。 連橫《臺灣通史》記載: 「歸化熟番漸從漢俗,乃令薙髮,錫姓,以遵國制。」 乾隆23年(1758),諭令歸化平埔熟番應薙髮結辮(請參「社學」條), 並賜與潘、蠻、陳、劉、戴、李、王、錢、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