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23年(1684)康熙皇帝接受施琅的建議,下達領有台灣的敕令。

之後並頒布入台海禁令,嚴格管制大陸人民渡海來台。

但由於中國東南各省人口過剩,生活不易,因此台灣成為他們的新天堂,

偷渡來台的人日益增加。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漢人拓殖西螺地區的有:

康熙末年福建漳州詔安人王玉成入墾公館地區;廖延墜、廖延蘇入墾九塊厝地區;

雍正初年廖達朝入墾西螺地區;廖明羽入墾埔姜崙;廖純朴入墾魚寮;

程姓族人入墾埔心地區;雍正年間廖朝列等人入墾廣興地區;

廖楓、廖順義入墾頂湳地區;漳州龍溪人李盛行入墾西螺等等。 

 

乾隆年間清朝政府政局逐漸穩定,渡台禁令屢張屢弛,

直到乾隆25年(1760)才正式廢止渡台禁令,允許沿海居民出海謀生,

造成閩粵兩省的移民熱潮,

西螺地區由於開墾得早,土壤肥沃,自然成為移民選擇定居的理想地點,

移民的湧入,在乾隆中葉,西螺街容已有相當規模,人口繁衍迅速。

當時定居西螺的張廖族人,

以各村落人丁數及經濟狀況為基礎考量,

將分居的二十五個聚落合併劃分為七個大角落,

稱之為七崁。

要了解西螺七崁的源起,必須要從張廖姓的典故說起。

在福建省詔安縣官陂地方,張廖姓家族於乾隆、嘉慶年間陸續播遷來台,

定居在西螺地方(舊稱西螺堡,包括二崙、崙背一帶)從事農墾工作,

由於歷代辛勤的耕耘,遂奠定了張廖姓子孫繁衍的基礎。

張廖氏既以務農為業,同時族繁人眾,為了自保,

他們的族人便在西螺地區以村里或數村落為單位,分為七崁,

以犄角之勢守望相助,實施宗族聯防自保的制度。 

 

當時七崁的是以聚落區域為主,

除了西螺一帶外,尚包括二崙、崙背等部分村落…..

張廖氏的起源是在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

在元順帝時,張再輝避居官陂坪賽,其後受當地廖姓員外招贅,

改名為廖元子,即是現在張廖家族的始祖,

廖元子在去世前,囑咐獨子:

「……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

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七崁,根據雲林崇遠堂內記述文字指出,

原指當地張廖家族七條祖訓,稱「七崁箴規」。

而後為促進族人團結,

張廖家族又將分居的二十五個客庄畫分七大角落,

亦稱「七崁」,

實施聯防自保,並每七年輪流舉辦秋後祈安謝神迎神賽會。

當時「七崁」的地區大致畫分如下:

頭崁:廣興、頂湳、埔姜崙。

二崁:魚寮、下湳、九塊厝、太和寮、吳厝。

三崁:犁份庄、田尾、湳仔。

四崁:三塊厝、十八張犁、深坑仔。

五崁:二崙、下庄仔。

六崁:湳仔、新店、惠來厝、打牛湳、塘仔面、頂庄仔、張厝。

尾崁:港尾、下新莊仔。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