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台灣拓墾史,可以發現凡有溪流直通入海的地方,開發都較早。

淡水、萬華、鹿港都是典型的例子,位於濁水溪旁的西螺也不例外。

康熙四十年,當時居住於福建漳州的廖朝孔連同幾位兄弟渡海來到西螺,

展開艱苦的移民生活,之後廖氏族人大舉遷移來台開墾,多聚集在現今

西螺、二崙、港尾一帶,後來發展成二十五個村莊。

而西螺靠近水岸一帶因為與濁水溪對岸的東螺有小型船隻來往,而形成渡口,

主要以南北雜貨的交流為主,為提供商務交流的便捷和旅客停留的方便,

渡口附近自然形成一個聚落。

早期是從現今延平路的尾端上岸,進入聚落發展中心,

約為現今西螺鎮文昌路與延平路一帶,西螺行政區的東北角。

當時店家及市場多為全台貨物集散場所,街道上旅社、

茶店、酒家眾多,人潮川流不息,車水馬龍的盛景

已取代過去番社聚落單純的型態……

埤頭里舊地名稱為「埤頭埧」,在清代時分為「頂埤頭」及「下埤頭」兩區域。

清代入墾本地者開闢農田灌溉水源,在引西圳之此段,築堤設置水灞(閘門),

從林內鄉烏塗村濁水溪南岸溪水口引水灌溉,埤為蓄水之處,圳則為灌溉之渠。

此處乃屬於「西螺引引庄陂」之源頭,且有擋水的堤岸(即指「埧」)

以控制灌溉水量,因有此地物,遂以此呼該地「埤頭埧」。

在日治時稱「埤頭埧庄」,亦將廣興庄併入。

大正9年(1920)改為「埤頭埧」,此稱呼跟「埤頭埔」同義,

乃是用水池上方的荒地之意。

部落以張姓居民為主,從事稻米蔬菜為生….

張崇岳出生於光緒二年(1887),其父務農,家境普通,自幼聰穎過人,

日治後畢業於國語學校乙科,對日文頗有造詣,曾擔任公學校訓導、信用組合長、

理事、街協議會員等,其對子女教育十分重視,子媳中有不少人留日,

其子張守義成曾擔任頂埤頭保正。

張崇岳的發跡,據說其生意頭腦不錯,

日治時期他十九歲曾於斗六街聞人「逍寶仔」處擔任管帳,對經營、管理

頗有獨特之眼光。

當時臺灣農業耕作方式很傳統,未曾使用過化學肥料,

精通日語的他這時開始從事肥料貿易商,爭取到嘉南區之代理權,

從日本進口肥料,大量用到購買的海口土地,使它肥沃長農作物,

再高價出售,賺錢後再回家鄉置田產,

最巔峰時多達34百甲,從頂埤頭到虎尾惠來厝一帶都是他的土地。

現今惠來厝附近還有「崇岳寮」的地名,

除了從事肥料生意外,亦曾經營碾米廠,因營運不佳而結束。

為了饋鄉里,提升藝文氣息,乃出資購買樂器,請張慶章籌組西樂隊,

至今埤頭里樂隊人才都由此傳承而來。

崇岳仙一生刻儉持家、樂善好施,排解村民紓難、主持公道,

觀其一生雖享榮華富貴、名利雙全,為人卻謙恭有禮、律己寬人,

此為至今其充滿傳奇的發跡故事,

在西螺老一輩的鄉親

仍還不斷津津樂道傳誦……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