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方志
台灣日曬鹽場之發展歷史
臺灣原不產鹽,原住民早期多以土產與外來商貿船隻交換食鹽。 荷蘭統治時期,島內用鹽主要仍依賴外來供給,但文獻上已有 煎煮海鹽及築鹽埕天日曬鹽的記載, 地點就在臺江內海最南端七鯤鯓附近名為瀨口的地方。 瀨原意為沙或石頭上淺而急的流水, 瀨口因地形及鄰近河海交界得名,鹽場設立最早。 明鄭時期,據傳諮議參軍陳永華教導民眾改良築埕引海水曬鹽方法, 重建瀨口鹽田,並在洲子尾新設鹽埕,提高產量與品質,是為臺灣日 […]
海澄 月港之繁華盛世
海澄縣,中國福建省古舊縣名,位於九龍江出海口以東,廈門島西南方向。 海澄縣,福建省舊地名,古時屬漳州府,隆慶元年(1567)設置海澄縣,大致位於 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東部,以及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除東孚街道以外的區域, 縣治今漳州市龍海區海澄鎮。 1960年與龍溪縣合併,以兩縣各取一字得名改名龍海縣,縣治石碼鎮。 明後期曾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 成弘之際有「小蘇杭」之稱。 明嘉靖四十五年(1 […]
永安 烏樹林製鹽之發展歷程
高雄的鹽埕地區自古設有瀨南鹽場,在日治初期,瀨南鹽場的鹽產量 甚至達到全島第一,在1906年的鹽田面積為136甲,鹽產量達1,400多萬斤; 但後因高雄築港計畫,在1908年首先廢止了36甲鹽田, 其他鹽田則逐漸廢止,並取而代之另外開發了 烏樹林鹽田跟紅毛港鹽田。 烏樹林鹽田是在日治時期的明治四十一年(1908)11月,經永安鄉竹仔港 (今維新村)庄長張作舟等30人在申請獲准後動工興建,但開發期間 […]
虎茅莊地域之拓墾及發展
在廣義桃園臺地之北部,其東北隅為林口臺地(坪頂臺地); 大多地域居番仔寮臺地之北半部。境內有南崁溪及其支流茄苳溪, 從東南方向西北方貫流。 本區一帶係乾隆初葉,粵籍薛啟隆結合墾戶所墾,初稱「虎茅莊」, 後來有移民在此遍植桃樹,花期紅雲搖曳,乃改稱「桃仔園」。 一直至光緒年間「桃仔園」與「桃園」並稱。 光緒十四年清丈魚鱗冊上登載為「桃園」。 清末光緒二十年前後,本區轄域屬台北府淡水縣桃澗堡轄域; 日 […]
臺北地區都市發展之概要
1603年陳第所寫的《東番記》還是1697年郁永河所著的《裨海記遊》, 都明確記載了17世紀前凱達格蘭族於臺北的活動紀錄。 相傳該族祖先是從本島最東境的三貂角登陸, 1694年發生康熙大地震時,仍為臺北地區最主要的住民組成部分。 雖然在此一時期,臺灣其他地區已歷經荷治,鄭氏王朝,清朝統治, 但臺北市仍為平埔族聚居的未開墾平原。 除了1632年,80多名西班牙人組成的探險隊曾短暫入內, 前往該族北投 […]
台灣東北角之海岸地形
台灣東北角海岸大致從基隆至頭城,東臨太平洋, 西側多山脈與河流地形。 以沉積岩為主的多變的地質景觀,是臺灣島海岸特有的自然景觀, 而且與人口綢密大臺北地區近在咫尺之間,當日可往返,堪稱便利。 東北角海岸具有絕妙動人的地質景觀,獨特的海岸自然環境, 也造就了特有的人文背景。 近數百萬年的東寧造山運動,形成了台灣東北角蜿蜒曲折的岩石海岸。 部分海岸岩石較鬆軟、容易破碎,經侵蝕、風化,常形成河流流入海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