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嵇康(223—263),字叔夜,三國魏譙郡銍(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後世又稱嵇中散。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 思想家、音樂家。 為魏晉時期文人團體「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並稱嵇阮, 同為魏末文學界與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他激烈抨擊世俗規範,主張順應自然法則,保全人的天性, 積極推廣服食養生理論,在當時極具有非常高的聲望及號召力。 後因捲入朋友呂安的訴訟而入獄, 權臣司馬昭 […]
嵇康(223—263),字叔夜,三國魏譙郡銍(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後世又稱嵇中散。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 思想家、音樂家。 為魏晉時期文人團體「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並稱嵇阮, 同為魏末文學界與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他激烈抨擊世俗規範,主張順應自然法則,保全人的天性, 積極推廣服食養生理論,在當時極具有非常高的聲望及號召力。 後因捲入朋友呂安的訴訟而入獄, 權臣司馬昭 […]
舊名水返腳的汐止,最早只是淡水河水系漲潮的終點, 在依靠淡水河流域運輸的清代時期,水返腳作為大船換小船的重要港口, 基隆開港後,在很快地成為運送木柵、深坑所產茶葉的重要河港, 並為基隆河茶葉集散地。 鄰近如平溪、石碇、瑞芳等地的茶農皆先將茶葉運至水返腳街上 的茶館進行加工,精製完成的茶再經由基隆河運至大稻埕輸出。 由於茶市之交易盛極一時,許多居民因此而致富, 拜茶業興盛之賜,新興的富豪茶商, 亦加 […]
汐止區乾隆年間先民在此定居,稱「峰仔峙庄」,後改稱水返腳; 與舊名錫口的松山,同為昔日基隆河的重要渡口。 根據陳培桂淡水廳志記載:「水返腳,潮水漲至此也。」 民國9年乃取其潮汐至此而返之意,改名為汐止。 汐止的歷史發展沿革,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明清時期、日治時期、光復後時期。 明崇禎十三年(1640)荷蘭人進兵台北,驅西班牙人而有其地。 文獻所記載之「峰仔峙社」,約為今日汐止基隆河南北兩岸, 多 […]
莊士哲(1853—1919)字孫賢,號仰山,彰化縣鹿仔港堡(今鹿港鎮)人, 莊家原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清代生員,日治時期始出任鹿港區長。 其弟莊士勳(1856—1918)字孫重,號竹書。光緒五年(1879)赴福州府 參加鄉試中舉人,返回臺灣後獲聘為文開書院及白沙書院教席。 莊家原籍晉江,世居南關外青陽市, 先祖莊可華前來臺灣經商於麥寮, 其父莊瓊輝,母洪太安人,莊士哲排行長子,莊士勳排行次子。 莊 […]
梁巘(1710—1788),字聞山、文山,號松齋,又號斷硯齋主人,安徽亳州(今亳縣)人。清代書法家。工書法,初學李邕,與孔繼涑稱「南梁北孔」,與梁同書、梁國治有「三梁」之稱。又與乾隆年間的張照、王澍、劉墉、王文治等重要書法家齊名。 以工李北海書名於世。他書法理論曾在《執筆論》中說:「吾課循理書院十餘年矣,憶初至時,以執筆之法授人,無不謂為古人執筆不必盡如是,且誣以為欺人,及今得吾執法而字學長進者有 […]
梁巘(1710—1788),字聞山、文山,號松齋,又號斷硯齋主人, 安徽亳州(今亳縣)人。清代書法家。 工書法,初學李邕,與孔繼涑稱「南梁北孔」, 與梁同書、梁國治有「三梁」之稱。 又與乾隆年間的張照、王澍、劉墉、王文治等重要書法家齊名。 以工李北海書名於世。他書法理論曾在《執筆論》中說: 「吾課循理書院十餘年矣,憶初至時,以執筆之法授人,無不謂為 古人執筆不必盡如是,且誣以為欺人,及今得吾執法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