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莊 (836-910) 字端己,杜陵(今陝西長安附近)人,唐初宰相韋見素的後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 少長於下邽,孤貧力學,才敏過人。廣明元年四十五歲,在長安應擧,正值黄巢軍攻入長安,遂陷於戰亂,與弟妹失散。 中和二年始離長安赴洛陽。中和三年春,四十八歲作《秦婦吟》,結尾有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之句。 不久遂避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一心想要應試,以伸展其治國平天下的懷抱。 乾寧 […]
韋莊 (836-910) 字端己,杜陵(今陝西長安附近)人,唐初宰相韋見素的後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 少長於下邽,孤貧力學,才敏過人。廣明元年四十五歲,在長安應擧,正值黄巢軍攻入長安,遂陷於戰亂,與弟妹失散。 中和二年始離長安赴洛陽。中和三年春,四十八歲作《秦婦吟》,結尾有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之句。 不久遂避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一心想要應試,以伸展其治國平天下的懷抱。 乾寧 […]
同安陽翟村《浯陽陳氏家譜》記載:「金門浯陽始祖陳達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陽翟村,入閩投王審知麾下為承事郎, 奉命掌管浯洲鹽場、卜居地仍曰陽翟,開基繁衍。其長子陳洪濟(五代末同安縣令)創「浯陽」堂號,其弟洪銛 分局后行創「浯江」堂號。 至七世金門陳氏人口居浯之半,乃分立仁、義、禮、智、信五房,于宋乾道元年(1165)建五恒堂」。 陳氏入閩前之祖居地為河南光州固始縣陽翟村,其分衍拓建之地,都以此命名,以 […]
金門蔡氏規模較大者可分為二派,即濟陽、青陽兩派。濟陽派以瓊林、許坑、小徑、中下蘭、前水頭、後浦、烈嶼等; 青陽派則以蔡厝、安岐、湖尾等地為代表。 蔡氏入閩源於唐咸通元年(860),蔡用明(字輝)從莆陽仙遊遷到晉江青陽,是為青陽派蔡氏入閩之始祖。 《金門縣志》稱 : 晉代五胡亂華時,即有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居民渡海前來金門避難,成為金門有住民之始。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復有蔡、許 […]
金門志 卷八 選舉表 自鄉舉里選之典廢,而士始以科制為重矣;豈科名果足以重士哉,亦士之重科名耳。 金門當啟、禎之代,科名為盛;熲黌舍者至百餘人,要其可為制科重者不過數人。而其初以經學氣節顯者莫如宋之邱氏,則非出制科者也。 夫漢之舉孝弟力田、魏之設大中正,皆鄉舉里選遺意,使人人束脩自重,以為榮進之階,其風猶為近古。 茲編自五貢而上至文武乙科錄之,而皆列於薦辟之次,義各有取。 其他如封蔭 […]
金門志 卷八 選舉表 自鄉舉里選之典廢,而士始以科制為重矣;豈科名果足以重士哉,亦士之重科名耳。 金門當啟、禎之代,科名為盛;熲黌舍者至百餘人,要其可為制科重者不過數人。而其初以經學氣節顯者莫如宋之邱氏,則非出制科者也。 夫漢之舉孝弟力田、魏之設大中正,皆鄉舉里選遺意,使人人束脩自重,以為榮進之階,其風猶為近古。 茲編自五貢而上至文武乙科錄之,而皆列於薦辟之次,義各有取。 其他如封 […]
金門志 卷八 選舉表 自鄉舉里選之典廢,而士始以科制為重矣;豈科名果足以重士哉,亦士之重科名耳。 金門當啟、禎之代,科名為盛;熲黌舍者至百餘人,要其可為制科重者不過數人。而其初以經學氣節顯者莫如宋之邱氏,則非出制科者也。 夫漢之舉孝弟力田、魏之設大中正,皆鄉舉里選遺意,使人人束脩自重,以為榮進之階,其風猶為近古。 茲編自五貢而上至文武乙科錄之,而皆列於薦辟之次,義各有取。 其他如封 […]
烈嶼東林林氏溯源於元朝末葉,開基始祖傳由福建泉州府田中鄉遷抵斯地,迄今已歷六百餘年。 溯自始祖仲茂公以迄,世代相傳已二十又二世,人丁蕃衍,支脈分居海內外。 東林林氏五世祖乃金波公太老。其墓葬於湖井頭謀仔口。 墓濱海,有馬鮫魚屈,每年春季時節,產馬鮫魚甚豐,世代子孫多利。後為大陸坪鄉洪姓人士佔有。 是墓前原有明代皇旨勒建石坊旌表,中間橫匾書曰:相國先塋四大字。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駐守本島,為佈 […]
金門烈嶼之林氏,分為下林林、上林林、西宅林和東林林等四系: 下林雙口派: 系九牧二房藻公,傳至閩林十九世祖翹公、徙泉州馬平,至廿五世祖勤公之子寵渥公字君錫, 赴湖廣永州府桂陽縣上任,斯有丁巳之亂,元兵入關、宋帝南逃,吾祖君錫公渡來浯島烈山(今金門烈嶼)。 《浯烈林氏宗譜》言:「勉公乃龍田派也,勤公字言周,乃浯烈派,勵公,乃塔頭派也。」 烈嶼下林的林姓開基祖,因時局的動蕩不安,自同安馬坪遷居浯島 […]
據《浯江瓊林蔡氏族譜》載稱,遷居瓊林的蔡氏在四世以前人丁尚稱單薄。 五世的蔡靜山可說是瓊林濟陽蔡氏承先啟後的靈魂人物。 蔡靜山育有四子:長子諱一禾,字嘉仲,號竹溪,開「坑墘」和「大厝」二房,後裔復衍派為「上坑墘」、 「下坑墘」、「前坑墘」與「大厝」四房柱; 次子諱一蓮,字愛仲,號樂圃,開「新倉」和「前庭」二房,後裔又衍開「新倉長房」、「新倉上二房」、 「新倉下二房」、「新倉三房」與「前庭」五個房柱 […]